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博物馆热“出圈”,让过去与未来“同频共振”

吕桢亚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谈到,“殷墟博物馆去年2月开馆,今年2月达到了180万观众,三星堆博物馆去年接待观众达到了600万人次”。从殷墟青铜器到三星堆神树,从展柜中的静默到社交媒体的刷屏,博物馆正在成为中华大地上的“顶流”。

从“温饱”到“文饱”:物质基础托举文化需求。改革开放40余年,中国人的生活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经济水平的提升让公众不再满足于物质消费,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获得感”。202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5749元,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这一群体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博物馆作为“免费的文化奢侈品”,以零门槛、高价值的特点成为首选。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仅三星堆博物馆文创年收入就超亿元。当“逛博物馆”与“看电影”“喝奶茶”并列进入年轻人的周末清单,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缩影,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从“沉睡”到“苏醒”:科技赋能重塑历史认知。“博物馆热”的另一推力,来自考古成果的“井喷式”输出与现代科技加持下的沉浸体验。殷墟博物馆开馆一年便跻身“顶流”,三星堆“青铜神树”“黄金面具”等文物频频“吸粉”,成为“国宝明星”。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华文明史的空白,更以“颠覆性”叙事刷新公众认知——三星堆神树与《山海经》神话的呼应,殷墟甲骨文对商代社会的解码,让历史从教科书中的扁平文字变为立体可感的“文明巡礼”。博物馆不再只是“玻璃柜+解说牌”的传统空间:杭州良渚博物院用AR眼镜带观众穿越5000年前的稻田,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以3D动画重现漕运千帆……技术的革新打破了“高冷”叙事,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为“对话者”。当先民的智慧与文明借助现代科技“重见天日”,文化传播的边界被彻底打破。

从“流量”到“质量”:文博事业迈向纵深发展。热潮之下亦有隐忧。一面是“顶流”博物馆的爆满,另一面则是部分中小博物馆的门庭冷落。供需失衡催生了“黄牛倒票”“走马观花”等乱象,而“网红化”趋势下,个别展览重形式轻内涵,陷入“打卡拍照”取代“深度思考”的误区。冷热不均的阵痛,恰恰是文博事业从“流量”迈向“质量”的必经之路。对此,行业正在探索破局之道:如苏州博物馆本馆延时开放至晚上8点,不仅吸引大批游客入馆夜游,也有助于分散客流、“削峰填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运河上的舟楫”“河之恋”等沉浸互动展览,讲述大运河千百年来的舟楫变迁故事,提升展览质量与文化内涵。成都博物馆优化票务系统,采取分时段预约、不定时放票、智能筛查异常账号等手段,提升普通游客体验。

博物馆热潮的背后,是文明传承从“庙堂之高”向“江湖之远”的体现。文物不仅是过去的遗产,更是未来的种子。当五千年文明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这场“出圈”的热潮,终将沉淀为文化自信的底色。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