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大学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是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构建“大思政”高质量就业育人共同体,有利于推进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和高校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构建“大思政”高质量就业育人共同体,要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全社会资源共享的育人格局。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入践行就业育人理念,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等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和就业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政企联动,做强“青春留常”文章。近年来,学院积极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联合常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常州市分行开讲“青春留常”第一课,向新生及毕业生介绍当地产业发展状况、人才需求以及安居政策等,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联合常州市新北区人大办公室、财经工委等部门单位,以“常州市新北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为契机,组织学生深入天合光能、比亚迪汽车等新能源标杆企业开展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岗位体验、校企对话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搭建校企人才对接桥梁。此外,学院推动建立新能源产业创新创业联合体,为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注入青春力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学院扎实开展“万生进千企 百家进校园”活动,一方面依托阿里巴巴国际站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基地,与20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每年组织毕业生到企业开展认知实习、岗位实践等活动;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等知名人士担任产业教授,为大学生解读最新行业趋势、拓宽社会视野,引导企业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
家校协同,做优“生涯规划”文章。学院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就业状况作为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动态优化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提高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度,有效提升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家国情怀和较强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学院打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训练”于一体的生涯教育体系,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政课,为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从思想引领层面助力学生明晰未来发展方向,并参与常州市“双百”校企融通工程——“百名青年HR与百名高校团干部”对接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产教协同合作。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三位一体生涯教育共同体,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学院系统构建毕业生就业护航计划,实施“人文关怀三维赋能工程”:一是聚焦权益保障机制建设,建立校园招聘准入审核制度,全流程核查用人单位资质及岗位信息;二是强化就业法治素养培育,通过就业安全公开课,促进法律知识普及、契约精神涵养与风险识别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三是构筑就业市场治理共同体,依托大数据平台实时掌握招聘动态。此外,学院还积极构建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在入学教育中召开新生家长会,向家长宣介学业规划理念;邀请家长参与学生事务管理,让家长可以为孩子的就业提供有效支持;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实地感受育人环境与教学成果,增强对学院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共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实践赋能,做深“能力锻造”文章。社会实践作为衔接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重要桥梁,其促进就业的功能日益凸显。学院依托“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立“文韵青春坊”文化育人平台,带领学生到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等地,探寻常州工业缘起、产业萌芽、发展壮大的历程,既让本地学生增强自豪感,也让外地学生增进对城市的了解,促进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共同创造更有活力、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构建“实践—反思—呈现”一体化指导体系,提升学生数据分析、项目运营等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促进知识迁移、职业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生成,培养复合型人才。2024年,学院7支团队入选团中央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红色文化短视频作品《延续革命之火 传承西柏坡精神》荣获团中央优秀文艺作品,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常州工业文化等团队入选团中央“千校千项”网络展示活动。此外,学院还高度重视大学生学科竞赛,将其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求职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重要平台,构建了“资源保障—专业指导—激励机制”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围绕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竞赛活动,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展示、成果孵化转化,营造“以赛促学”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更好地成长成才、服务社会。
李娜(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大思政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育人机制研究”〈2021SJB07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