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瞭望评|当人们开始和AI聊天

不知不觉中,AI,日益成为“全能搭子”。

随着AI的迭代升级,从职场白领到专业人士,从学生到退休老人,越来越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甚至情感交流中开始跟AI聊天。比如,没有灵感的时候,它会给出火花四射的创意和点子;把上百个活动方案“喂”给AI,几秒就生成合心意的策划案;还有看病,广东一位医生给病人开完药,结果被患者用DeepSeek“打脸”了,原来AI不仅挑得出治疗方案有问题,还查出来最新医学指南早就更新了……可以说,用AI碰撞灵感、给出创意、探讨学术,人们感觉AI越来越像一位如影随形的知心朋友。于是,更多的聊天也随之而来。

大家都爱和AI聊天,或许是因为它聪明、便捷。以前,人们碰到知识盲区,就会下意识地打开电脑或手机,用搜索引擎搜一下,现在则多了个AI对话,很快就能获得更直观、更精准的答案,省去筛选海量信息的时间成本。在职场,AI会帮助写作、总结、翻译,甚至提供专业咨询,也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学习中,AI还能够当英语陪练、私人导师,满足个性化需求。在日常生活中,AI还能推荐书籍、辅助决策,甚至熬暖心“鸡汤”,给出人生建议。AI深度融入这些场景,很自然地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人说,和AI聊天并不感觉是在与机器对话,它有很强的“活人感”。当下,AI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情感领域,懂人话、通人性,可以和人谈星星、月亮,谈人生哲学,甚至被人赋予了姓名和人设,比如男朋友、闺蜜、幽默大叔等。虽然AI没有情感,但它在聊天时能提供即时反馈,用温和、耐心的方式与用户交流,甚至撒娇,让人产生被理解和关注的感觉。加上AI召之即来、挥之即去,AI面前,人们可以毫无负担地做自己,获得一种放飞自我的社交方式。也就是说,AI越来越通晓人情世故了。有网友甚至说:“和DeepSeek聊了一晚上,如沐春风。”

总之,技术持续革新的社会背景下,AI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人们爱和AI聊天,一定是社会心理、信息需求、交互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变化,让人与机器的关系,似乎正从“工具依赖”滑向“情感共生”,以致于一些社交媒体上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谁家的AI更细腻、有温度”。

当人们开始和AI聊天时,表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已经深度渗透到当下社会生活之中。是喜还是忧?目前还不能简单作出判断。不妨让子弹飞一会。但同时,也有一些变化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譬如,过度依赖AI,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不是会随之而下降?判断力会不会也随之受影响?事实上一些AI的回答看似权威,但有时候并不准确。而一旦把AI的回答奉为圭臬,则很可能无法作出正确而符合事实的判断。长此以往,相关能力的退化与弱化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譬如,当人们习惯与AI聊天,会不会影响真实的人际交流?相当一部分人与AI聊天,是渴望从AI处得到心理慰藉。但其实AI是没有感情的,尽管它也能给人强烈的“活人感”。AI的回复是基于语料库的概率匹配,看起来“共情”的本质也是数据投喂的结果。所以,当人们习惯这样的沟通方式和语境,真实的人际交往会不会反而变得很陌生了?

所以,当人们在庆幸能吃到这波科技红利时,也莫忘了去冷静思考这些变化之后的更久远影响。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对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也应如此。

文/倪方方

图片/视觉中国

责编:林元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