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发展向“新”向“绿”。在江苏,上周,刚刚回到无锡的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分享了此次参加全国两会的所想所感:“要发挥好产学研创新工作室联盟平台作用,围绕‘新能源智能运维’等领域,加强创新研发和落地实践。”她表示将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创新,为民生电力保供、新能源消纳贡献更多工匠力量。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两会上,有多位代表都在关注新能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电力市场电价波动。


备受瞩目的新能源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江苏牢牢把握能源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江苏发电由煤电、燃气、核电和风光等新能源组成。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底,江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19700万千瓦,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装机占总发电装机比重合计为42%,新能源装机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成为江苏发电装机第一大电源。
新能源发电成本较低,放眼全国,不仅在江苏,浙江、山东等多省份均推进迅速,也因此备受瞩目。就在这两天,从两会会场回到泰兴后,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泰兴市供电公司六级协理张强一面把大会精神及时传到基层一线,一面持续关心关注着代表电力含“绿”量的新能源发展。
作为泰兴市供电公司第一任电力抢修班班长,这位电工“铁脚板”的身影不仅在大街小巷,也在田间地头频繁出现。在张强看来,新能源快速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县域储能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新能源与储能协同发展机制缺失等问题逐渐显现,亟须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实现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
提升发展含“绿”量,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江苏金湖县供电公司五级专家吉兰芳回到工作岗位后,走访一线积极宣讲,她表示将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呼吁加快建设智能微电网,支撑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此次全国两会上,新能源被多位来自能源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不论会上,还是返岗基层一线,心心念念、持续关注。它究竟和百姓生活有何关联?跟这段时间挂上热搜、备受能源界聚焦的“负电价”,有关系吗?“负”的背后,折射了什么“正效应”?
我们带着高校院所科研专家和电力能源界人士的声音一起观察。


不止浙江出现过“负电价”
今年1月,长三角“用电大户”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两日短时出现“负电价”。而在2021年,山东首次出现负电价;到2023年、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多次出现“负电价”现象。
放眼全球,“负电价”的出现并非偶然。资料显示,2021年,欧洲多国频繁出现“负电价”,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均出现“负电价”,其中德国出现的时段数最多,全年曾超过200小时。
电费,企业的核心生产成本之一。传统认知中,电价总是正值,毕竟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消费电力需支付相应费用。伴随着能源电力备受瞩目,“负电价”频频挂上热搜,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引起各位能源界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这和我国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密切相关。”一位能源央企研究院专家和记者交流时表示,“负电价”是指市场中的电力价格低于0。
它意味着,发电企业在销售电力时,短时间内,可能赚不到钱,还要给电网企业或者电力用户支付一定费用,吸引他们将多余的电力消纳掉;在能源行业看来,“负电价”的出现,是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带来的客观现象。
而市场化带来的,并非仅仅是“负电价”,而是“负电价”与高电价同时存在的局面。
“通过适度拉大峰谷价差,体现了电力作为特殊商品的供需关系,引导削峰填谷,通过价格信号,提前发现系统调节瓶颈。”这位专家表示。
省光伏协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这就类似于金融市场的‘期货’,是某一个时间点的‘负’而已。”对居民生活用电没有影响,体现的是电力交易市场中的工业用电等价格短时波动。


“负”背后的“正效应”
今年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居民和农业电价不受影响。
这一通知的发布,也被视为电力市场化的号角,过往的“强制配储”退出历史舞台,为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而从长远看,“负电价”的出现,究竟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近日的“江苏电工技术学会虚拟电厂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研讨交流上,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将问题给到东南大学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高赐威教授。
“‘负电价’本质上是电力市场供需失衡的表现,反映出新能源发电,在特定时段远超电力需求,电网消纳能力不足。”深耕电力领域多年,高教授直言,浙江、山东,包括国外电力市场都不断出现“负值”,看似“负电价”越来越多出现,恰恰表明: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负电价”或可常态化。
“这也是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的体现。”与会的能源圈专家对“负电价”并不陌生。
何况,这其实不是电力行业的“专利”,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都曾出现过负价格,欧美电力市场更是经常出现。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时代大背景下,“负电价”的出现,反映出电力商品属性,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深化过程。
“负电价”并不是可怕的“洪水猛兽”,而是电力现货市场实时供需变化的真实反映。
作为全国电力行业知名专家,高赐威剖析“负电价”背后的“正效应”:
一方面“负”的挑战,将倒逼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他分析,首先是带来储能发展机遇:“负电价”时段储能可低价充电,高峰时段高价放电,套利空间显著,能激励储能产业发展。
高赐威以“山东”举例,当地已探索通过容量电价机制,激励用户侧储能削峰填谷,这有助于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推动多能转换新模式兴起上,“负电价”也大有助力。
比如“光+氢”。高教授团队调研显示,企业可利用“负电价”时段进行电解水制氢等操作,降低成本,推动“光伏+氢能”等新兴产业模式发展,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测与调度技术:为减少“负电价”带来的损失,企业将加大对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的投入,提高预测精度,同时推动电网调度技术升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从长远看,“通过竞价产生的‘负电价’,给出了有效的市场信号,对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能源界人士提出,经济大省江苏目前还没被发现“负电价”,但邻省浙江、山东,均已出现过“负电价”,对于新能源发展,客观上是一个恰逢其时的信号。
“既能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协同发展,促使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负荷特点,合理规划新能源发展布局,也能避免盲目跟风建设。”高赐威认为,同时还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发挥传统能源的调节作用,实现多能源互补,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