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财经 > 正文
知名医院也拍短剧?《发热迷踪》揭开隐匿发热背后的生命真相!

医疗科普剧《发热迷踪》海报

医疗科普剧《发热迷踪》剧照

2025年3月13日,由上海市科委科普专项基金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领衔、华东医院血液科沈琳副主任医师联合知名导演丁兆斌倾力执导的医学科普微电影《发热迷踪》,于华东医院华苑学术厅举行首映。华东医院党委书记靳建平,院长保志军,科教副院长徐金富,上海市科委科普与科技传播处处长何家骥,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何晓君,瑞金医院终身教授沈志祥,禾滨康复医院院长周文亚,华东医院血液科主任谢彦晖,及沈琳副主任医师联合启动了发布仪式。中新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新闻晨报、东方网等多家媒体参加了首映仪式。上海院士中心学术活动部刘昕卿部长和冯兴华,华山医院血液科及感染科专家教授,华东医院多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多个临床科室学科带头人及护士长现场观影。

华东医院院长 保志军

保志军院长介绍本片以"医学探案"为叙事主线,通过双病例交织的悬疑剧情,首次将"不明原因发热(FUO)"这一医学难题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影像语言,揭开隐匿发热背后的生命真相,同时展现多学科联合诊疗的重要性,帮助民众了解如何找到早期诊断的诊疗路径,实现最快速有效治疗的方式。

华东医院血液科主任 谢彦晖

谢彦晖主任介绍了本片以双病例交织叙事 以两段惊心动魄的求医之旅展开:案例一聚焦老年患者:退休老人持续低热,因"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而自行服用存积的退热药,直至出现病情才肯就医,也反映了当代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征,题材源于现实案例,逐步推进展开发热真相,其中巧妙地展示了互联网诊疗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乡镇青年的危机:个体户小邓因捕鱼后突发昏迷高热,基层医疗面临诊断盲区,当传统诊疗路径遭遇瓶颈,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转诊制度,华东医院血液科团队以"医学侦探"之姿介入:从脾脏活检的精密操作到骨髓穿刺的病理溯源,从多学科会诊的思维碰撞到远程医疗的科技赋能,最终在淋巴瘤的确诊中点亮生命曙光。这场跨越城乡的医疗救援,生动诠释了现代医学"抽丝剥茧"的专业力量。

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沈志祥

沈志祥教授评价该片从四大维度诠释医学温度

1. 真实之镜:基于FUO临床案例改编,全景展现72小时诊断黄金期的生死时速;

2. 协同之力:血液科、普外科,感染科、病理科,核医学科等多学科MDT模式的专业交响;

3. 科技之光:5G远程会诊、智能转诊系统等智慧医疗场景首现银幕;

4. 人文之暖:医患从误解到共情的蜕变,高风险诊疗决策中的伦理思辨。

特别呈现的"多学科联合讨论会议场景",以特写镜头记录医疗团队如何高效展现专业判断,展现"技术为盾,仁心为矛"的现代医者群像。

华东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沈琳

最后主创沈琳副主任医师分享了创作心得并回答了现场记者提问,提出面对国际难题不明原因发热早期误诊率的严峻现状,《发热迷踪》承载着更深远的使命:

• 分级诊疗实践样本:通过医联体转诊流程的情景化演示,为基层医疗提供标准化参考;

• 公众认知升级:传递"持续发热需警惕肿瘤"的核心预警信号;

• 诊疗路径可视化:建立"症状识别-精准转诊-多学科攻坚"的全流程认知模型。

影片当日在上海科普云平台、主流视频网站实现全域传播。创作团队特别呼吁:"当发热成为身体发出的摩斯密码,及时对接MDT诊疗体系就是最有效的'解码器'"。

现场互动

尾声:科普新纪元的开启

《发热迷踪》不仅填补了FUO大众科普的空白,更开创了"医疗叙事电影"的新品类——让严谨的医学知识在戏剧张力中自然流淌,使冰冷的诊疗流程焕发人文温度。正如影片结尾的字幕所示:"每个不明原因的发热,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而现代医学的终极浪漫,在于为迷雾中的生命点亮灯塔。"

 

《发热迷踪》首映现场

责编:章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