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资讯 > 正文
我是有“质”青年 | 杨博:和“哪吒”一起破圈

“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世界?”

“我想试试。”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结尾处,面对敖光的质疑,哪吒轻轻挑了下眉,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应。少年的倔强宣言,恰如当下中国动画行业青年创作者们的心声。他们用画笔和指令搭建视效奇观,用创意和技术挑战票房垄断。在这条光影交织的赛道上,奋力向“国漫崛起”的目标冲刺。

杨博/徐州视达坦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视效总监

我叫杨博,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04级环境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喜欢上3D数字艺术,曾经用自学的影视技术做了煤矿安全生产展示。要是退回到20年前,我肯定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对动画影视制作的热爱,而开始一场“跨界冒险”。

“纹理很重要!”

“到底想表达什么?”

“要符合现实,画面得真实啊!”

“精度要够!”

审片、做片,我基本是在反复“死磕”每一帧视效中度过日常的。

我自己对画面呈现效果非常严苛,我们团队也是以近乎偏执的细节打磨,为《哪吒2》的部分制作工作提交了耀眼的成绩单。我经常说,哪怕是只有几秒的镜头,都要逐帧调整纹理,一定要确保在动态中视效的真实感。

一个“龙王光柱”特效,我们叠加了数十层同色系光影,历经四个月调试,才实现了艺术创作中的视觉震撼。

我在徐州学习、生活,扎根在这里,也常从徐州深厚的汉文化中汲取灵感。“我们要在动画电影中挖掘传统文化。”《哪吒2》中的桃木巨龙形象,脱胎于徐州汉代石刻中遒劲的云纹线条,又融入古建筑卯榫结构的力学逻辑,让龙身既有木质的苍劲感,又能在腾挪间展现动态张力。

截至3月15日,《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累计票房(含预售及海外)超过150.19亿元,位列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数据来源:猫眼专业版)。

《哪吒2》的破圈现象,只是一个开始。我认为未来会有很多类型的动画电影出现,与实拍电影双雄并举。

动画制作没有捷径,每一帧都是永不NG的战场。从环境科学专业转战国漫特效领域,以技术为矛,以文化为盾,我想要用中国自己的视效表达方式,让世界看见中国式的浪漫。

策划:鲍晶

统筹:洪艳 于燕

编导:胡安静

视频:华苏杰

文字:吕泽宇 朱甄宇 杨寅哲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