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思政大学堂|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为进一步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之一便是“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重大原则”,其中之一同样是“坚持系统观念”。建设和善用“大思政课”,尤其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坚持纵横联通,构建整体性工作新格局

“大思政课”之“大”,要求我们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时,当胸怀“国之大者”,从“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既要有文化传承、民族复兴的纵向历史观,发掘深厚的历史资源,又要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的横向现实观,凝聚磅礴的发展力量,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在时代变迁和发展大势中把准方向。

“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工作格局看,包含纵、横两个结构方向,每个方向又蕴含着虚、实两个维度。纵向上,需要中央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机制,各地在中央统一部署下,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教育实际,制定本地的实施方案,由此形成以上下组织(实)为依托,以实施机制(虚)为保障的纵向结构系统。横向上,需要教育、宣传、文旅等不同政府部门,教学、学工、团委等不同学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育人主体协同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参与到“大思政课”建设中来,由此形成以育人主体为依托,以协调机制为保障的横向结构系统。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江苏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的《江苏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以及全省各地市、各高校牵头组建的“大思政课”建设联盟等,都是这一纵横联通工作格局的体现。这一格局既要有自上而下的纲举目张,又要有左右逢源的协调一致,从而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坚持前后贯通,构建一体化教学新格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简称“一体化建设”)是“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体现和关键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各学段既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又要注意学段之间的衔接与贯通,体现连续性和进阶性。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一体化建设已初见成效。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针对此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断层脱节等问题,中宣部、教育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修订工作,初步解决了教材衔接不畅的问题。针对此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的问题,各地通过组织“同课异构”“同上一堂课”等跨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增强各学段思政课协同育人合力,初步解决了学段之间的交流沟通问题。此外,一体化建设研究蓬勃开展,一体化教学平台持续搭建,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建立。接下来,还需要继续完善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一体化建设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合理化衔接、师资队伍的便利化交流和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常态化运行等方面下功夫,进而构建更加扎实有效的一体化教学新格局。

坚持内外融通,构建互动式资源新格局

系统的良好运行有赖于系统内外各种资源要素的融通和共享。“大思政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运作同样需要让系统内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资源要素融通起来,构建互动式资源新格局。

一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融通和功能互补。一方面,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又要发挥课程思政和专业课教师在启智润心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让课内所学和课外所获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二是教育系统内、外部之间的资源融通和功能互补。“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靠学校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参与,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一方面,要把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共享;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园,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与实践,实现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任教师的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充分彰显“大思政课”的系统性,构建具有整体性、协同性、开放性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让“大思政课”为“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徐 升(作者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与高中思政课、历史课教学衔接研究”〈20JDSZK031〉的研究成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资助)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