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以文化消费促潮绣手工艺传承

“家家摆绣棚,户户有绣娘”,这曾是明清时期潮州刺绣手工艺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当今时代,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借助文化消费的力量来激活潮绣这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使之重新焕发活力,成为亟待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政策引领:传承创新双轮驱动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工艺美术行业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传承创新发展。这份指导意见不仅为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特别为潮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振兴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和支持。潮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其独特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望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进而为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潮绣之韵:千年技艺的现代困境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潮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垫高绣法独树一帜,针脚细密、色彩华美,题材涵盖民俗故事、自然风物,广泛应用于祠堂装饰、服饰纹样等领域。然而,当前潮绣虽通过数字化传播、文旅融合、政策扶持等多渠道推广,却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传统技艺与现代消费需求之间的断层亟待弥合。

情绪赋能:从实用品到情感载体

哈佛商学院研究表明,95%的购买决策发生在潜意识中,情绪是主要驱动力。情绪消费,指以获取情感满足为核心目的的消费行为,其本质是商品服务承载的心理价值超越实用价值。相较“必需型消费”,现在市场更愿为“情感体验”买单。潮绣繁复精巧的工艺特性,恰能承载“治愈”“仪式感”“文化认同”等情绪价值。当前自媒体传播多停留于产品介绍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建议通过场景化内容创作,例如以短视频展现绣娘“一针一线织岁月”的匠心情怀,用直播镜头记录非遗工坊“金线银针映灯影”的诗意场景,将潮绣转化为可分享、可互动的“情绪媒介”。

品牌叙事:以故事重塑文化IP

爱德曼信任度(Edelman Trust Barometer)调查报告显示,情感驱动的品牌故事能够提升消费者信任。品牌IP是品牌发展不可忽视的市场营销方式,打造品牌形象也是传统手工艺传播的重要一环。潮绣的品牌建设需突破“老手艺”标签,构建多层次叙事体系。注入当今的审美理念,通过艺术加工,传达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品牌形象物质载体包括产品包装、商标设计、宣传材料等,品牌故事则是品牌建设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影响力在当下远远超过物质载体。这些故事通过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为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寻找新的附加价值。

消费升级:增加产业发展新方向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在此所指的“文化消费”是指对手工艺相关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费的行为,它以物质的存在为前提,消费其衍生品,消费过程包含了物质消费、时间消费和情感投入消费等不同形式。

在当下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应以不断变化谋求发展。市场拓展应该更多注重消费市场发展的动向,结合潮绣本身的特色,从文化消费的角度着手,打破传统领域,赋予潮绣新语境下的语义,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消费特点。文化消费的本质是情绪价值的传递,通过激励、放松、治愈、品牌信任度等形式进行潮绣的传播推广,打破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的传播。

潮绣的传承不仅是针线技艺的延续,更是岭南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当传统手工艺与情绪消费、品牌经济、场景创新深度融合,非遗便能突破“博物馆化”困境,真正走入现代生活。期待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驱动下,潮绣这一千年技艺能织就新时代的锦绣华章。

郑丽娜(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