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季是增强体质的黄金时期,进行适当的运动能激发身体的阳气,让我们拥有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今天,我们从古籍中解锁古人春日健身秘籍。
蹴鞠
“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运动,最初为军队训练士兵体能和技巧的重要项目。北宋《太平御览》中如此论述蹴鞠的起源:“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令军事无事,得使蹴鞠。”
在汉唐时,蹴鞠已经普遍流行,宋代时期发展到巅峰,形成了专业的蹴鞠团体,类似于如今的足球俱乐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描写的正是万人看足球的场景。

八段锦

八段锦也是传统养生运动中的瑰宝,它由八个动作组成,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
早在宋元时期流行较广的日用类书《事林广记》中就详述了八段锦口诀:“双手托天理三焦”,通过双手上举的动作,配合呼吸,能够拉伸全身的经络,尤其是对三焦经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可防治肩颈腰疾病;“调理脾胃须单举”,一手上举,一手下按,能刺激脾胃经络,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摇头摆尾去心火”,则通过摇头、摆尾等动作,调节身心,去除心火,让人保持内心的平静。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能够使全身的气血通畅,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五禽戏


《后汉书·方术列传·华佗传》中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当导引。”
五禽戏由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创,是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虎戏”要求刚中有柔、柔中生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动如雷霆无阻挡,静如泰山不可摇;“鹿戏”要求动作要不僵不滞、轻灵敏捷、富有弹性,恍若鹿群置身原野,悠闲自在;“熊戏”则要表现出熊憨厚沉稳、松静自然的神态特点,运势外阴内阳,外动内静;“猿戏”要求动作轻灵敏捷,欲动则如疾风闪电,迅敏机警,内心里宁静祥和;“鸟戏”则要两臂上提,伸颈运腰,两臂下合,含胸松腹,展现出鹤昂然挺拔、悠然自得的神韵。五禽戏动作柔和、节奏舒缓,既锻炼身体,又调养心神,适合大多数人群练习。
射柳

射柳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楚国的养由基以精湛的射箭技巧闻名。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柳叶,百发百中,令人惊叹。
到了宋代,射柳更是成为军事习武训练的重要项目之一。元代,军中射柳成为武将们展示武艺的方式。明代,射柳很盛行,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同时,宫廷中也举行了盛大的射柳活动,据《宸垣识略》卷三记载:“明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节,皇帝幸临东苑观看击球射柳……十四年端午节亦如此。”这表明射柳活动在明代已经深入人心。
放纸鸢
春日暖阳初升,带孩子们出去放纸鸢就是一个很好的春日活动。正如宋代《武林旧事》所描绘的那样:“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丝线牵引着纸鸢,在蓝天白云间翩翩起舞,飞向远方。

清代的高鼎也曾经写过有关纸鸢的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还可以放走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放风筝时,会将自己的病症写在纸鸢上,等风筝飞高时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也就代表着所有的疾病、晦气远离自己而去了。这种习俗,在民间又叫“放断鹞”。
斗草
宋代的范成大有诗《春日田园杂兴》云:“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古人在春天为缓解春困,常玩“斗草”。宋代柳永在《斗百花》中云:“春困厌厌,抛掷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绪。”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画的《斗草图》,就描绘了古人玩斗草游戏的场景。

斗草有“文斗”“武斗”两种方式。所谓“文斗”大多是比试采集的花草种类,种类最多者赢。而武斗是比试草茎的韧性,方法是两人各执一草,两草相交,两人各执一端,交叉成“十”字状,用力向两方拉扯,草茎断者为输。清代金廷标绘制的《群婴斗草图》中,画了十个儿童兴致勃勃斗草的场景,展现了从找草、拔草、运草到斗草的全过程。这种古老的传统游戏,不仅健身健心,也能缓解春困,在很多地方都流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