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塘口竞价翻番,为啥仍有得赚?泗洪县养殖标准化改造有“门道”

交汇点讯 3月23日上午,在泗洪县龙集镇万亩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去年年初仍是杂乱无章、杂草丛生的养殖塘口,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塘坝平整,养殖区域道路硬化通达,塘边防逃设施、塘内不锈钢杆桩、测水仪、无人投喂机等配套齐全,整洁有序。

“养殖塘口标准化改造后,蟹塘都是竞标获得,我家西边的26亩蟹苗塘竞得价每亩2140元,东边的70多亩成蟹塘竞得价每亩1760元,不少塘口价都翻番,没改造前都是一样价,每亩800元,这些增加的租金归原来的塘口土地所有人,他们也增加了收入。”正在塘边巡查的龙集镇滨湖社区10组养殖户杨同江说。

泗洪县龙集镇三面环湖,水产养殖面积超过4万亩。在水环境维护与生态修复中,龙集镇近年先后筹资5500万元,共对1.2万亩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即通过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了养殖池塘、池塘护坡、河道清淤护岸、尾水收集与处理系统、尾水监测设备、数字渔业平台及道路等,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规模集中连片、水系及设施配套、尾水处理规范的养殖区。仅去年就改造了3620亩,共涉及养殖户132户,杨同江便是其中之一。

“标准化改造后,养殖户塘口租金确实增加了不少,但实行标准、苗种、技术‘三统一’,其他养殖成本节约了不少。”龙集镇农村工作办负责人朱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蟹塘防逃设施每亩节省约400元,节水设施每亩节省约200元,苗种成本每亩降低约600元,日常管理如改善水质、调节水温等成本每亩降低300元左右,算下来,可抵消增加的租金成本。

“养这么多年螃蟹,没有像现在这么轻松过,供水、投喂饲料等基本上都是遥控的,在家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塘中螃蟹的生长情况,塘里有防漏水设施,不漏水,也不长草,水也清,螃蟹病害少,产量和品质都高了。每亩平均养成蟹300多斤,相比较而言,肯定有得赚,比以前高。”62岁的杨同江感慨。

沿着杨同江养殖塘口的边沟向前百米处,三四十个由悬浮式模块、固定式模块、截滤体、曝气机、吸沫机、喷泉等组成的生物仓横排沟中,拦截片区所有塘口排出的水,进行处理后排进龙西河,进入洪泽湖。“基地每个塘口的总磷、总氮、悬浮物、PH等指标一清二楚,一旦有‘异常’情况,工作人员会立即联系并指导养殖户予以整改。”在养殖基地工作室,龙集镇党委书记伍献指着基地智慧平台介绍说。“池塘养殖标准化改造,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据第三方检测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基地池塘养殖水质达到《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二级以上。

泗洪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泗洪县是水产养殖大县,池塘养殖面广量大,保证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成了县域水环境提升的一个重点攻坚目标。县里近年加强养殖池塘的督查管控,督促全县所有水产养殖乡镇推进并实行养殖户排水备案等制度,明确排水去向。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已完成9万多亩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治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明泽  通讯员 陈亚前 郑成胜

责编:史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