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短视频平台频繁刷到同一商品的“带货”视频,是否会疑惑:这究竟是市场热度的真实反映,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游戏?
在短视频平台狂飙突进的今天,“流量即财富”的法则催生了无数造富神话,也让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商家张某便是其中之一。在短视频平台卖货时,他结识了技术提供者李某。李某表示自己有一款“神器”软件——只需轻点鼠标,便能操控成百上千个短视频账号自动剪辑、上传和发布同质化带货视频,形成铺天盖地的“广告矩阵”,为商品带来巨大流量。张某心动了,陆续支付软件使用费、维护费。在此过程中,李某为配置和维护设备、雇用员工、软件升级等花费颇巨。
然而,这场虚假繁荣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平台很快察觉异样,出台新规重拳打击“矩阵号”刷量行为,张某的“流量神器”一夜失效。眼看投入的金钱打了水漂,他以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为由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退款。
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和李某之间形成服务合同关系。张某支付软件使用费、维护费,李某则利用软件,通过规模“矩阵号”有组织地为张某发布大量同质“带货”视频以获取流量。上述行为不仅扰乱了平台的正常运营秩序,也挤压了原创、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损害了其他用户的合法权益,属于扰乱市场秩序、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应当认定服务合同无效。
张某作为软件服务购买者,明知使用该软件可能扰乱市场行为,却仍然支付费用并从中获益,具有不当性,故对张某返还使用费、维护费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机械复制的视频洪流不仅淹没了优质原创内容,更让消费者陷入“信息茧房”——重复推送的“轰炸”下,用户极易误判商品价值,甚至为劣质产品买单。而商家若沉迷此类灰色手段,即便短期获利,也会因信任崩塌反噬自身。正如本案所示,依赖“技术魔术”制造的流量泡沫,终将在阳光下破裂。
这场闹剧也为行业敲响双重警钟。对消费者而言,面对密集推广需保持清醒:若发现不同账号反复推送同一商品,可向平台举报;遭遇虚假宣传,应果断维权。对商家来说,“走捷径”的流量生意注定是昙花一现,唯有以诚信为本、靠产品质量与创意内容沉淀口碑,才能赢得长久市场。毕竟,真正的“爆款”从不是刷出来的,而是消费者用信任投票的结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应巧玲 通讯员 魏琪 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