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观察 > 正文
宽恕认知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薛艳教授的一项质性研究揭示了青春期不同阶段青少年宽恕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干预机制。研究通过对处于青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青少年进行访谈,发现青少年宽恕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青春后期水平最高,且宽恕干预在减少人际冲突中效果显著。

宽恕水平随年龄递增,青春后期达峰值

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分析青少年宽恕心理。结果显示,青春前期青少年宽恕水平较低,表现为“暴躁不安”“冲动”等情绪反应;青春中期青少年开始具备一定共情能力,但对宽恕与原谅的界限认知模糊;青春后期青少年宽恕水平最高,能够理性看待冲突,表现出“换位思考”“主动和解”等成熟行为。研究还发现,青春前期是实施宽恕干预的最佳时期,此时青少年心理可塑性强,干预效果最为显著。

宽恕干预显成效,助力化解人际冲突

研究通过团体辅导形式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发现干预后青少年宽恕心理发生显著变化:认知上更易理解他人,情感上冲动减弱,行为上减少对抗并主动修复关系。数据显示,干预后青少年“理解他人”“冷静平和”等积极指标提升明显,人际冲突发生率显著下降。研究指出,宽恕不仅是道德品质,更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策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因素多元化,社会规范与和谐需求成关键

研究揭示了影响宽恕干预效果的三大因素:他人期待、社会规范及社会与人际和谐需求。青春前期青少年更关注他人评价,渴望通过宽恕获得认可;青春中期青少年受社会规范约束,将宽恕视为道德义务;青春后期青少年则更注重维护人际和谐,倾向于选择忍让与回避冲突。研究强调,宽恕教育需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初中阶段应侧重认知引导,高中和大学阶段需加强行为训练与价值观巩固。

建议将宽恕教育纳入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

薛艳教授指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亟需引入宽恕理念。她建议在初中阶段开展宽恕认知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宽恕观念;高中阶段侧重宽恕行为训练,培养解决冲突的实际能力;大学阶段则需强化宽恕的内化与升华,使其成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同时,学校可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青少年共情能力与情绪管理技能,为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该研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其成果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薛艳教授多次受邀到中小学,面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围绕“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家校同心——家校沟通的智慧”、“如何读懂孩子心理”、“从孩童期走向青春期——父母实操指南”、“做智慧家长,与青春期孩子共成长”、“青春护航,向阳生长”等主题做了专场报告。薛艳教授结合《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发展水平的质性研究》的相关成果,阐述青春期不同阶段宽恕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向学校和学生家长普及宽恕心理发展的知识,帮助学校和学生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报告受到了学校和家长的充分认可和一致好评。

责编:封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