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推动高校资助模式向发展型迈进

大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伴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高校大学生自带“数字基因”。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广大青年学子发表意见、表达态度、参与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关键载体,同时也成为高校了解学生言论、态度、需求、偏好、观念的重要渠道。

从舆情变化不难看出,广大青年学子由于自身辨识能力、批判思维尚未成熟,极易被拽入“舆情陷阱”。对此,高校应善于从舆情看发展,探索出能体现社会公平、教育关怀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实现“资助”与“育人”协同推进。

提供经济资助

开展精准认定工作。依托各县、乡镇、农村的建档立卡工作,以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基础数据资料,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扩大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政策指引下,高校应主动接入大数据技术,避免因基础数据资料不完善、不细致导致的漏评、误评、错评。

依托舆情监测体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结合微博超话、校园贴吧、官方论坛、公众号评论区、短视频平台等,搜集整理有关经济资助、贫困认定等相关内容、文章、评论,及时对事件真相、处理进度等作出公开报道与正面回应。针对舆情信息中确实存在的问题,本着“责任到人、责任到事”的原则,通过应急处置、公开道歉、主动沟通等手段,避免舆情扩散。

融合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在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反馈意见、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家访调查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估,按照不同的权重得分进行等级计算和归类分档。为寻求公开认定、结果公示与隐私保护的最大平衡,高校应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学生信息及时录入智能管理系统,避免数据信息泄露。制定信息使用框架和信息管理规范,明确数据用途和导出权限。

确保资金精准发放。按照相应的困难等级和资助标准,按时拨付资助资金,以转账汇款的方式确保资金按时到账。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学校可进行灵活处置和开放绿色通道,对特定困难学生采取“迟交、缓交、免交、助学贷”等方式,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

提供精神资助

将资助重心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通过网络传播平台畅通信息互通渠道,为学生表达观点、发表诉求、寻求帮助等提供平台支撑,积极应对舆情危机;通过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发布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活动动态、公示结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服务成果等,强化公众监督,保障高校资助服务工作的公平公正。

加强素质拓展中心、学生社团、党群服务中心等平台的搭建,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技能锻炼、人际交往、职业规划、兴趣培养等多元化需求;定期组织开展交流演讲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拓宽视野、提升素养。针对专业发展和科研素养培育,构建结对帮扶机制。以督导帮扶为每位经济困难学生配备科研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申报、实验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科研素养的显著提升。

关注心理健康,高校应为困难学生配备固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个案辅助、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素质拓展活动等,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加强长效化心理援助队伍组建,吸纳优秀心理咨询师、朋辈互助员等,以专兼结合的心理治疗师团队,负责对有重大心理问题的困难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和诊断救治,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

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的精神资助办法。针对大一、大二的入学探索期和能力发展期,以运动会、文化节、心理健康活动等,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人际环境;以校风校训、校歌校徽、校史参观、新生第一课、主题班会等,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和明确学校的制度体系和规则体系。针对即将毕业时的能力提升期和择业准备期,提供必要的岗位实践机会、职业规划指导和学历晋升帮扶指导,尽量帮助学生缩短毕业缓冲期,让学生在校期间收获更多安全感。

罗恺赟(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