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2025数智光伏大会近日在南京开幕。大会披露,截至2024年,江苏新能源中光伏累计装机60GW,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领跑者”创新生态构建全球竞争力
2024年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达8252万千瓦,占比42%,首次超越煤电跃居第一大电源。江苏省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新增光伏装机2200万千瓦,占全省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96.3%,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1797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一组组数据显示,江苏能源结构转型迈上新台阶。
这一转型的背后,是江苏以“智改数转网联”构筑起产业新底座,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达86.8%,12家示范企业入选工信部智能工厂名单,AI技术已贯穿拉晶、切片到运维全链条。同时,盐城联合常州、宿迁、淮安申报的光伏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覆盖装备制造、光伏玻璃、胶膜浆料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面对国内外竞争态势,光伏产业技术创新开启了“无人区”竞速赛。头部企业正加速突破技术边界——天合光能推进TOPCon3.0技术产业化,协鑫在钙钛矿领域深化“产学研用”,曼恩斯特科技实现2400毫米超大基板量产,业内判断钙钛矿技术五年内商用。
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中国光伏专利全球占比56%,其中TOPCon领域江苏专利占全球1/3,钙钛矿技术储备量呈指数级增长。在产业持续创新的势头下,知识产权专利博弈也在构建全球竞争护城河。面对国际竞争新态势,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正建立专利风险防控体系。
“全球光伏技术竞赛进入‘无人区’,我们必须抢占标准制定权。”该协会副秘书长段翠指出,协会针对海外专利陷阱研发的识别模型,已形成事前防御、事中应对、事后补救的全周期保护机制。当前组件与电池技术构成专利双核,TOPCon专利量较2018年增长近5倍。“江苏1650产业体系将光伏产业链列为重点培育对象。”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罗志勤表示,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以标杆引领、创新突破、数智升级、协同合作为抓手,构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生存革命”破局微利时代周期博弈
2024年光伏行业经营进入周期低谷,陷入“量增利减”困局。中国有色金属协会专家吕锦标指出,全球前十企业产能已超市场需求,行业面临“降价无法去产能”的逼仄现实,2025年-2026年为微利调整期。
“生存比份额更重要。”吕锦标强调,龙头企业需发挥“定海神针”作用,聚焦现金流管理,避免盲目扩张。以晶硅光伏为例,一季度数据显示,整个产业链价格在复苏。他预计今年下半年价格会回归合理价值,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会保持合理利润。危机与转机并存。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装机量预计增长30%。江苏同步从战略、市场到技术多重维度加强引导,对冲周期律影响。这其中包括以重大项目如海上光伏等托底产业转型,培育绿电交易市场形成循环生态,以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溢价能力等持续优化新能源产业生态。
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汤和银表示,作为全球能源转型关键力量,江苏光伏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战略蜕变。江苏将通过政策支持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同时助力企业转向技术革新与规范治理,支持首台套项目申报,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江苏以重大项目托底产业转型——在江苏海上光伏布局中,推进60个共计272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建设。4个风光同场海上光伏试点项目已批复,规模190万千瓦。在六合、如皋等7区县实现整县屋顶光伏试点项目,完成国家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在装机量方面,2025年江苏有35个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纳入省级清单,装机容量超2000万千瓦,计划投资700亿元。
“新生态”打造市场新引擎
以绿电交易和光储融合为两大抓手,新生态正在聚势蓄力,有望成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2024年,江苏绿电交易市场交出亮眼成绩单,全年交易额达127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省内交易额约76亿元,省间交易额约51亿元。江苏省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樊天荣表示,绿电交易不仅凸显了新能源的环境价值,更推动了新能源聚合商试点工作的落地。2025年,省间购电范围将新增青海、西藏等省份,进一步拓展绿电市场空间。去年下半年,江苏在国内绿电市场首次提出“新能源聚合商”概念。通过整合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储能及可调节负荷侧资源,形成大规模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能源集合体,新能源聚合商成为市场重要参与者和能源系统优化者。
作为江苏首批新能源聚合商之一,阿特斯电力已签约100兆瓦分布式项目,并近期促成甘肃绿电以0.22元/度的价格进入上海市场。阿特斯智慧能源副总经理苏娟分析认为,江苏绿电需求旺盛,市场机遇广阔,但也面临政策不完善、预测技术滞后、用户接受度低等挑战。她建议,应尽快打通调度接口,明确盈利模式,并推动聚合商向多能互补方向发展,整合电、气、热等能源形式,构建综合服务体系。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光伏行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光伏正从单一发电向智慧能源跃迁,数字与智能深度嵌入全产业链。”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执行理事长、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副总裁杜光林表示,跨界融合AI、材料与能源系统,将推动“双碳”目标下的技术迭代与生态构建。光储融合技术的持续突破,正成为能效提升的关键。
长三角光伏创新中心副主任、天合光伏副总裁冯志强指出,光储融合需以技术集成提升效率,以场景适配拓展市场空间,构建“硬件+软件+服务”一体化生态,涵盖全链业务模式、高效系统集成、户用模块化方案与智慧能源管理四大方向。协鑫新能源运营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郑文革表示,AI大模型的应用正在重塑电站管理流程,运维模式从“人力密集”转向“数据驱动”。通过将工作流与数据流结合,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推动能源管理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型。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