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丨为摄像头“立规矩”,筑牢个人隐私“防护盾”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月1日,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迎来重要法治里程碑,《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条例》通过“全链条”规范监控系统的建设使用,在维护公共安全与保护公民隐私间构建起法治平衡支点。

科技飞速发展,图像采集设备系统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在治安管理与打击刑事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滥装摄像头、隐私泄露等问题也接踵而至,频繁刺痛公众神经。如何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社会亟待破解的难题。

民有所需,法有所应。《条例》恰似一场及时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摄像头安装环节,《条例》严格界定了安装主体与安装区域。政府有关部门、经营管理单位、负有安全防范义务的单位或个人,是合法的安装主体。而客房、更衣室、哺乳室、试衣间等私密区域,严禁安装摄像头。

在管理环节,《条例》同样严格。谁装谁负责,必须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未设置显著提示标识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安装在哪儿由哪儿负责。以往一些商家面对偷拍事件,常以“不知情”为由推脱责任,如今此招已行不通。《条例》明确规定,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加强日常管理和检查,一旦发现“红线区域”有摄像头,要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处理。

在查阅环节,《条例》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视频图像信息仅限用于维护公共安全、执法办案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法定目的,且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遵守保密规定。这就如同给数据上了一把“保险锁”,既能保证事实有据可查,又能防止信息被滥用。

很多人关注,《条例》施行后,个人能否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专家解读表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是可行的,但务必注意以下关键事项:安装前应主动征得邻居同意或善意提醒邻居;安装时精心选择位置并调整角度,确保拍摄范围仅限于自家门口必要区域,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安装后严格保密,防止信息泄露,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总而言之,摄像头不应成为邻里间的“心结”,而应是安全的“护栏”。《条例》的价值,正是让这道护栏既稳固,又有度。

站在数字治理的新起点,《条例》不仅为摄像头“立规矩”,更为智慧社会建设立下法治标杆。当每个电子眼都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当每项技术进步都融入权利保护基因,一个兼具力度与温度的安全共同体必将逐步构建而成。这或许正是《条例》最深层的价值——用规则之光照亮技术应用的伦理航向,让科技发展始终行驶在以人为本的正确轨道上。

作者:耿文静

责编:李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