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出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让使用者可以沉浸其中,并通过特殊的设备与这个虚拟环境进行交互的技术,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开展“第二课堂”建设,可充分运用VR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元且安全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历史事件的重演、科学实验的模拟、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场景中,极大加强实践育人的交互性与趣味性。
提升“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效能,打造与教育相匹配的实践场域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认知能力的关键一步。实践证明,VR技术在丰富育人内容、优化育人方法、提升育人效果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技术价值与育人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场景的“立体化”。借助VR技术建构多层次、多动态、多维度的育人传播场域,有助于更好实现多元化的知识传播。如,采用VR技术打造虚拟仿真的红色教育基地,能够最大程度重现真实战争场景,由此突破传统爱国教育所受到的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高效。二是育人方法的“沉浸式”。VR技术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可有效弱化大学生主观意识上的遥远感与疏远感,增强其亲切感与认知性。如不少学校开展的VR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主体可由围观者变成参与者,置身事中,深刻领悟党的初心使命,激发爱国热情。三是情感认知的“共情性”。以VR技术赋能高校“第二课堂”,能够显著地增强大学生的情感共振,助推思想观念与价值追求上的共鸣,并由此产生更加持久、真挚、深厚的情感。如制作展示“最美村官”黄文秀同志学习经历、工作历程、脱贫攻坚日记和感人事迹的VR虚拟展示厅,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涵养为民情怀。四是评价认定“数据化”。VR可记录大学生的实践参与行为,如决策路径、互动频率,结合过程性行为数据、成果性表现数据等大数据分析,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素质评价新标准,建立科学的“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和成长档案,实现数据化评价,优化育人体系。
以“VR+骨干培养”为基础,强化思想引领实效
“VR+骨干培养”模式的建构,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育人提档升级提供新路径。高校应大力推动VR技术应用于学生骨干的培训与锤炼,利用VR技术“理论具象化、培训个性化、评价多维化”特色,借助科学的资源配备与激励制度,设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成长方案,建立全过程可记录可量化的培养体系,实现精准培养。高校要建立大学生骨干培训研修VR基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态变革,使抽象理论可知可感、使价值引领入脑入心、使实践锻炼走深走实,全面提升学生骨干综合素质,实现“理论—情感—实践”三维度深度融合。以VR技术赋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构建起“沉浸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转化”的完整育人链条,为新时代青年政治骨干培养提供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以“VR+志愿服务”为核心,奋力彰显青春使命
“VR+志愿服务”模式的探索,可以为新时代青年践行社会责任开辟新赛道。这种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覆盖面和可持续性,更通过技术赋能让青春担当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迸发更大能量。扩充“第二课堂”内容供给,开展有挑战性、吸引力的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大学生参与度,丰富其社会实践经验及人生阅历。如,模拟自闭症儿童、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生活场景,提升志愿者的共情能力。高校还可开发诸如帮困助难、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元化VR志愿服务项目,激励广大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高校应构建“VR+志愿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多元化拓展的同时,完善优化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等工作,开展志愿者培训与模拟、远程志愿服务、公益宣传与动员等活动,动员青年大学生到社区报到,投身基层举办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如课业辅导、节能减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交通安全宣传等。
以“VR+创新创业”为关键,坚定学以报国信仰
借助VR技术模拟多元实践环境,既可以达到鼓励青年学子自由探索、大胆尝试与创新的教育目标,还能在多模态的实训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还能为其个人的成长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注入重要的活力,进而为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提供新的动力。依托高校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高校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将VR技术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构建“沉浸式双创教育”新模态,实现“创意—原型—孵化”全流程模拟,如虚拟创业沙盘,通过模拟公司运营、投融资路演,降低试错成本;虚拟建筑工地、智能制造工厂、医疗手术场景等行业实训,提升技能技巧。总而言之,“VR+创新创业”模式能够为大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以致用、创新报国”的实践场景提供更趋精准且开放的载体和平台,大幅降低创新创业的学习成本,以沉浸式体验强化青年学子投身科技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以更强的人才动力助力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
袁志平(作者为江苏省重点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VR提升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价值与实施路径”〈项目号:SZ202503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