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关注孤独症儿童·“星宝”观察日志④ | 从孤独症少年到档案馆管理员,他努力在一方天地发光

【编者按 “亲爱的孩子啊,我想告诉你,不是所有的花都开在春天。”这是一位母亲借助绘本对她孤独症孩子的深情呼唤。今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此之前,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江苏省内部分学校,跟踪观察“星星的孩子”如何学习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


在大多数人眼中,孤独症患者的世界是封闭而遥远的。孤独症孩子考上大学甚至顺利毕业工作,更是凤毛麟角。然而,27岁的小王(化名)用他的坚韧和努力,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

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他顺利通过考核,在去年年底成为江苏某学校档案馆的一名档案管理员。

如今的小王,每天早晨8:30准时出现在该学校档案馆。窗外阳光照射进工作室,他的工作照常开始。最近,他正在进行存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

记者来到小王工作间时,他正笔直地坐在工位上,对刚刚扫描完成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存档。

小王正在整理扫描档案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王的工作台器具摆放井井有条:一台大型扫描仪,一台电脑,一台小型扫描仪上,插放着文件扫描的注意事项。而在电脑旁,等待被扫描的档案摆放得整整齐齐。

他轻轻展开一份图纸,展开后的图纸很大,长度有一米多。为了保障图纸不被机器卡住,他再三检查摆放的角度,确认无误后,才按下开始按钮。十几秒后,一份学校几十年前的基建图纸被扫描成了数字化档案。

除了手动扫描,小王还需要在电脑上录入档案的具体信息。海量的档案,和长期重复性劳动下,人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出错在所难免。

而小王的出错率,却几乎为零。记者注意到,在档案右上角,需要用铅笔标注日期、序号、保管期限等信息。小王在书写时,极其认真,铅笔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音。

“他从来不会厌烦,有不确定的问题就直接来问我,甚至很少休息。”就连小王的同事也对他的工作赞叹不已。在别人看来略有些乏味的流程,在小王的眼中,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每项流程他都认真对待,就像是雕刻一件艺术品。

“他很灵活,脑子转得很快。”该校档案馆馆长一提到小王,便赞不绝口。在档案数字化处理中,一些学校老旧建筑图纸面积非常大,放入扫描仪容易卡纸,该怎么办?小王很快想到了办法:把图纸换个方向扫描。换了方向的图纸扫描出来有问题,他便在电脑上调整,可谓巧妙拆招,灵活变通。

“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是缺陷,而是上天赐予的才能。”该校档案馆馆长说。

馆长展示着小王整理好的档案,每份信息都精准无误,“某些方面,他的专注力反而是优势。”去年年底入职的他,至今已整理完成了9盒318件档案。

“这些沉默的档案,在他眼里倒像是会说话的老朋友。”同事笑着说。

正如有人所说:“教育的真谛,是让每颗星星都能找到自己的轨道。”小王的轨道,正在档案馆海量的纸页间,延伸出无限可能。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作为全国首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全国仅6所),从2002年就开始高等融合教育的探索。学校践行“尊重差异、适性发展”理念,构建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支持体系。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黄军伟介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所公开招收孤独症大学生的高校。目前,学校已全链条培养5名孤独症大学生,实现了100%成功就业,这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开展高等融合教育的成功实践。

除了小王,其他4名孤独症大学生中,有人在科技公司工作,有人进入了教培中心,有人成了孤独症康复机构工作人员,继续点亮其他的“星宝”人生路……

采访结束时,小王笑着与记者挥手告别,窗外,阳光正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责编:杨易臻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