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4月2日,在江苏省金融气象工作座谈会上,省委金融办、省气象局与金融机构面对面畅聊,研讨探索如何通过数据、技术、人才资源合作,让气象数据与金融产品结合,建立业务协同、保障有力的金融气象协同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更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

提到“金融+气象”,保险行业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近年来,江苏省金融保险机构在气象数据的应用上,不断创新产品开发、延伸金融服务。比如,把气象数据应用于风险减量管理,将保险服务从灾后理赔拓展到了灾前预警和灾中救援;推出了水稻高温热害指数保险、茶叶低温指数保险、螃蟹养殖水文指数保险等一系列创新产品,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的风险保障。银行和期货公司也在积极探索,将气象数据纳入涉农信贷风险管理和衍生金融产品开发,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精准度。
气象数据是一座未充分开发的“金矿”。省委金融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徐洪提出,将气象领域积累的海量数据深度融入金融行业,将大幅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和服务精准度,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融合,不仅能优化信贷决策和保险定价,还能增强江苏地区的气候风险管理,推动金融资源更精准地灌溉实体经济。
省气象局在座谈会上广泛收集了各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合作建议。副局长唐红昇表示,“深化合作的关键,在于让气象数据为金融服务‘撑伞’护航。我们要确保数据共享不断链、风险防控不掉线。”他进一步指出,气象部门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开门服务,与农业、交通等部门加强沟通合作,将气象资源转化为金融机构可用的工具和创新动力。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气象”的作用,各金融机构积极想办法、找思路。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李松介绍,该行正在将气象评估全面纳入项目贷款的审查审批流程,重点关注气候风险、生态红线等要素,并将企业的降碳、减污、扩绿表现作为审批和定价的重要参考。“尤其在风电、光伏发电等项目中,我们在调查审查阶段,会对所处区域的气候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
“全省农商行已在农业种植和养殖领域开展积极探索。”省联社副主任吴耀祥表示,通过气象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农商行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精准应对气候风险,提前部署风险缓释措施,为农户提供了更高效、更灵活的金融支持,助力农业稳产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人保财险江苏省分公司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的新商业模式上积极创新实践。风险减量服务部主要负责人陈洪亮介绍,公司与省气象局联合成立了“保险气象服务创新实验室”,双方已在气象资讯、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理赔取证、农业气象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并围绕农业气象产品开发设立了专项课题研究。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陈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