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清明为何称“柳节”?古诗词中“柳”色新→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

柳色青青,柳烟淡淡

辛弃疾在词中写道:

“春事到清明,十分花柳”

因此,清明又称“柳节”

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射柳等

传统习俗

其中流行最广的是插柳和戴柳

绘图:金梦溪

而对诗人们来说

咏柳、写柳

亦可成就春日最好的篇章

一个“柳”字

不仅包含离人难“留”的思念

更可通过妙笔

寄托胸中意向万千——

从柳芽萌发、柳丝起舞中

诗人捕捉到春的喜悦欢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贺知章《咏柳》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清·高鼎《村居》

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曾记载: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折柳送别”流行于汉代

唐宋时成为文人赠别的普遍意象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宋·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周邦彦《兰陵王·柳》

在古代,柳树是常见树木

游子漂泊异乡时,看到柳树

自然会联想到家乡的人与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柳枝千丝万缕

在春风吹拂中翩翩起舞

别有一番风姿绰约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唐·李商隐《赠柳》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

在古代诗词中

柳树的意象还代表

缱绻绮丽的爱情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唐·刘禹锡《忆江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生查子》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宋·朱淑真《送春》

绘图:吴思颖

作为春意渐浓

复苏再生的象征

柳表达着人们迎春纳吉

生命不息的美好愿望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清风化雨,思念绵长

这个清明假期

您出门踏青了吗?

有没有拍到柳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ID:xhmrdxwx)整理自江南时报、新华社客户端(海报制作:安宁) 等

整理:张思林

责编:邵文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