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高志丹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李静主持。
高志丹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体育产业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要之举,也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支撑的重要之举,更是统筹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之举。
高志丹要求,体育产业工作要拓宽发展思路,坚定发展信心,找准体育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眼下,体育产业正在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扩大产业规模;不断丰富工作载体,释放消费潜力;不断发展冰雪运动,壮大冰雪经济;不断健全发展平台,培育经营主体;不断厚实工作基础,丰富创新实践。广大体育产业工作者应深化对体育产业的规律性认识,把握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扣产业体系现代化、运动项目产业化、科技赋能数字化、区域协同一体化、质量提升品牌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需将体育产业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相连,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深度融合,与“两山”理念的实践有机结合,以此全面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高志丹强调,要乘势而上,落实好2025年体育产业各项工作,为体育强国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体育产业工作要坚持系统谋划,凝聚体育产业发展合力;要坚持改革创新,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要坚持市场主导,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要坚持融合互动,释放体育产业发展潜力;要坚持安全发展,提高体育产业风险防范能力。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体育产业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体育总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负责同志,有关企业和专家学者参会。
会上,江苏省体育局作题为《深化服务创新 促进强链补链 加快推动体育制造业提质焕新》的交流发言。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导,突出精准服务,促进强链补链,全力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年全省体育用品制造及销售总规模4398.5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8.6%;增加值从2015年的402.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15.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9%;拥有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法人单位6921家(其中规上企业1227家)。一是发挥政策效应,持续加大政策供给,联合省有关部门先后出台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政策30余项,将发展体育制造业与促进赛事经济、户外经济和提振消费等政策一体谋划,强化全链条政策支撑,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注入“创新活水”。二是聚焦壮企强链,围绕强创新、优品牌、促转型,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的领军体育企业,创新开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链研究,引导一批龙头制造企业向体育服务领域拓展延伸,努力为体育制造业发展“强筋健体”。三是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探索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17个项目入选工信部、国家体育总局智能体育典型案例,在无锡开展智慧体育产业城市建设试点,创新认定12个体育企业智能车间,努力推动体育制造业“数智蝶变”。四是深化服务创新,全省联动实施服务体育企业“十个一”行动计划,建立219个体育产业政企沟通联系点,开展服务体育企业面对面系列活动,成功举办7届江苏体育产业大会,连续举办4期体育企业家高级研修班,联合有关银行迭代推出体育企业金融服务方案,努力为体育制造企业发展当好“店小二”。
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将在全国30个城市开展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工作,试点周期为2025-2027年,我省无锡市、扬州市成功入选。公布了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2024年),总数146个,我省35个企业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涉及户外运动用品、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健康管理、智能穿戴运动设备等多个领域。



江苏省体育局经济处 江苏省体育产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