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江宁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顺应时势,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统筹布局相关重点产业,优化产业链循环畅通,坚持把加快上下游产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抓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写下江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实体兴则经济兴,实体强则经济强。近年来,江宁立足于振兴实体经济,扩大产业优势,在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的基础上不断推动本地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获得累累硕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21年,江宁区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新城区”榜单第三,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前十位,而且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产业质效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千亿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江宁区把加快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动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江宁区逐渐形成了未来网络产业、新能源智能汽车、5G+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先进主导型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21年全区五大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34亿元,智能电网产业实现产值1147亿元,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084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1650亿元。上半年,入围江苏省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区1120家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为1848.67亿元,同比增长8%。
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了一批本地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具有本国或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江宁已经形成了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江宁药谷”已发展成为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江宁区坚持把“绿色发展”放在首位,努力打造融合园林展示、文化旅游、会展交流等功能的现代文旅综合体。“专精特新”企业是产业链的重要支撑,是强链补链延链的主力军。江宁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2022年底,江宁区拥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37家,总量位列全省区县第一。南京高精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秉承南高齿五十多年传动装备研制经验,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2年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孕育了一批潜在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的工作理念,大力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和高端专业人才,以政策、平台、人才等组合政策推动产业不断创新。通过实施新能源汽车顶尖集聚工程”和“创新政策叠加”“扶持政策专供”政策体系,引育产业高端人才820余人,高技能人才近1.7万人。新业态发展速度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明显加快,其中T3出行、“中汽创智”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全区智能电网产业集聚了国电南自、科远智慧、金智科技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拥有17家上市公司、169家规上企业,未来将在能源智慧分布与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江宁区目前正加快引导人工智能与汽车、电力等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并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一条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二、江宁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
一直以来,江宁区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从战略全局上总体把握,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江宁现代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性不断增强。
把突出原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产业发展根基。一是加快搭建科技攻关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高标准建设一批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一批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摸排产业需求,搭建共性技术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快推进国家新能源智能联网汽车前瞻和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建设,发挥“中汽创智”作为整车领域研发平台的关键作用,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地、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二是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产业链重点企业摸清“五基”方面短板,进一步完善“卡脖子”技术清单,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等技术联合攻关,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形成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产品与设备。聚焦市场需求和实力基础的研发,组织区内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三是推动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鼓励基础条件较好的园区打造应用场景“样板工程”,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率先推广应用。四是着力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紧盯跨国公司、央企国资、行业龙头、上市企业,精心组织大型招商活动,引进一批相关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全区每年实施200个左右具有重大产业项目,快速提高科技含金量。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提高科技协作水平。大力推动投资力度大、技术水平高、转型效果好的工业企业实施“双百工程”,提高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把主攻重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结构优化方向。一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成立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办公室,深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江宁区把新能源汽车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主攻点”、五大地标产业“主打牌”,进而在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基础上,确定未来五年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超50万辆、产值超千亿级”的发展目标,引导新能源整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在江宁区聚集发展。着力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0.5%,智能电网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区,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格局。二是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发展园区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重点园区聚焦2-3个主导产业,围绕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准入、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各街道工业集中区围绕毗邻园区主导产业,聚焦1-2个细分领域,做好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服务配套。三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江宁区抢抓“5G+工业互联网”机遇,实施《江宁区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2-2024年)》,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家,省级示范智能工厂5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40家,3家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运营。对龙头企业,打造示范项目,树立“智改数转”标杆。对中小企业,创新开展轻量化系统应用,通过企业上云等方式,推进中小企业快速开展“智改数转”。南京(全球)数智工业仿真中心及产业化应用平台落户高新区,因智改数转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江宁开发区、滨江开发区入选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互联网技术,为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南京优倍电气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制造智能安全类仪表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石化、冶金等行业的测控系统,菲尼克斯电气集团扎根本土积极推进数字工业转型,赋能全电气社会。
把强链补链,完善发展环境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一是立足实际超前谋篇布局。为了突出现有产业优势,江宁区围绕智能输电、智能变电站系统及智能设备、智能配电、电力调度自动化、电力信息通信、电力储能等关键领域,推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抓实重点项目建设,补齐发电、用电和调度等薄弱环节,实现智能电网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完备齐全的产业链条。二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围绕“十四五”规划和“5+4+5”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设立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和航天航空等17支子基金,已分期出资近7亿元,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投资布局。政府引导基金直投更加关注早期项目,尤其是产业中具备突出的“杀手锏”和“卡脖子”技术的团队,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三是利用知识产权为产业护航。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和服务,围绕智能电网、通信与网络、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深入推进专利导航工程,推动产业的专利协同运用,推动产业科学发展。利用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打通校地技术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通过“江宁商标监测预警系统”综合利用数字技术筛选侵权线索,预防性地帮助企业维权。四是打造产城融合标杆地。江宁开发区怀着“建设一座能够不断满足投资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建设一座让老百姓满意令外地人向往、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的愿景,拉开“产城融合标杆地”的建设步伐。百家湖商圈成长为仅次于新街口的南京第二大商圈,商圈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创新,形成了错位经营、共同发展的局面,成为江宁区的消费中心。当前,江宁开发区已形成“一轴引领,圈层发展,四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20分钟通勤圈、15分钟医疗圈、10分钟生活圈,以空间规划为引领建设的空港新城、正方新城等,亮出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名片。
三、江宁强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江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科技强区,积极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加强与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合作。江宁产业升级成效显著,硕果颇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启示一,坚持企业创新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持续培育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本土上市企业,推动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支持其巩固现有供应商、培养潜在供应商、引进配套供应商,加快提升对现有产业链上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
启示二,发挥有为政府职能,增强产业链创新能力。在产业充分竞争的环境下,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借力南京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有为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搭建科技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巩固和提升转型产业的领先优势。
启示三,抢抓时代发展机遇,打造国际一流地标产业。牢牢抓住国家新基建、新能源产业爆发等机遇,超前布局泛在电力物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进新的技术方向、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在激烈竞争中不断保持动态优势。
周晓平(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