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民生的时候,是以“民生福祉”与“生活品质”为标题的。这一提法体现了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层次的提升、目标的提高,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基本民生,而是要在维持基本保障的基础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质。这是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这一发展阶段的需要的。
“江宁样板”,已经走在前,正在做示范。江宁于2000年12月撤县设区,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其综合实力已经处在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江宁区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瞄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统筹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打造便民“15分钟医疗服务圈”,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屏障”,构建“小江家护”居家上门养老服务体系,稳定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与管理,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江宁样本”,正是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切实举措。
人民的向往,我们的目标,现在的行动。增进民生福祉没有止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没有终点。虽然江宁的民生建设在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全国位居前列的好成绩,但其民生发展不能“止步于此”、不能“满足当前”,需要不断提高民生水平,需要更上一层楼,需要迈上新台阶。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发展的层次来看,江宁已经解决了最低层次(解决温饱,保障生存)的民生发展问题,完善和提高了中间层级(全面建成小康)的民生发展,正在向更高层次(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未来一段时间,江宁的民生发展需要在利益多元分化的格局下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更强的期盼,更高的标准,更强的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强调增进民生福祉,需要做好托底工作,要更多的关心困难群体。同时要整体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要制定更高标准的民生目标,并以此作为前进的压力和动力。其实,无论是在工作、收入、教育、住房方面,还是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方面,江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有差距的。弥补这些差距,需要将最高目标分解成一些阶段性的目标并逐步实现。比如需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在民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果,为保障改善民生继续走在前列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在前、做示范,全面、扎实、稳步推进。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江宁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区,更需要始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走在前、做示范,全面、扎实、稳步地推进,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张春龙(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所所长、研究员,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