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的一米”“绝摆”“莱斯”……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不少来南京旅行的游客尝试用南京话交流、点单,然后在社交平台分享这一经历。原来,央视正热播的《我的后半生》主要取景地就在南京,主演们用南京方言演绎剧情,这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发了学说南京话的热潮。
有人说,南京话“有点土”,而这些“土里土气”的乡音里,裹着的是烟火气息,藏着的是平常生活。游客跟着剧中人,品剧中餐,说剧中话,过了一回南京市民的日子。学说南京话,触碰的不仅是方言发音技巧,更是鲜活的金陵文脉。清晨巷尾的寒暄,市井摊头的议价,亲朋好友的调侃……这些都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南京话是这样,全国各地方言也是如此。跟着江苏方言“逛吃”运河的媒体策划,用山东方言演唱“山东车牌之歌”的“官方整活”,这些以方言为主打特色的图文影音抓住了解锁地域文化的钥匙,成为游客体验当地生活的“通关密码”。
如今,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人们离开家乡在他处读书、工作、组建家庭,方言编织的文化经纬日渐稀松。今天,保护方言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办”的事情。
怎么办?与优秀的载体结合,回归人们的生活就是答案。
方言与文化结合,影响力频频破圈。《我的后半生》《繁花》《清水里的刀子》……在这些作品里,塑造金陵古城的包容博爱、上海弄堂的追梦回响、西北回族的敬畏自然,方言是关键所在。太乙真人操着“川普”在电影《哪吒》里插科打诨,四川网友听着乡音拍腿大笑,外地观众也品出麻辣鲜香的地域性格。
方言与消费结合,生命力扎根市场。重庆民宿老板用“巴适得板”当招牌,游客循着短视频里热辣辣的方言找上门。直播间里操着云南话卖菌子的老农,一句“板扎得很”,比天花乱坠的广告词更管用。
方言与技术结合,吸引力还能消弭代沟。苏州用AI把明朝婚俗拍成方言短片,很受年轻人欢迎;无锡政务中心给AI助手加载方言模块,老年人也安心无忧。
留住方言“土味”,能激发各色“鲜味”。今天,新技术、新业态、新热点频频涌现,“土味”方言既可以是赢得关注的流量密码,也可以在流量的滋养下焕发新生活力。宜兴小伙用方言拍搞笑视频获400万点赞,无锡话教学账号的粉丝遍布大江南北。短视频创作者、企业经营者、文旅工作者们,不妨与方言“搭伙”,用流量赋能,把鲜活的文化大餐端到更多人面前。这个方法,南京鸭血粉丝汤店的老板们早就在不经意间运用——游客学说“阿要辣油”,就是最好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