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可将新形态教材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凭借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生态重构,重塑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
新形态教材:教育数字化的创新内涵与价值
新形态教材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结晶”,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物理形态和知识传递模式。《“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强调,“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形成更多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化教材”。从技术赋能角度看,新形态教材借助多媒体集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旨在通过构建“立体化、交互式、动态化”的知识呈现体系,突破传统文字和图片的局限,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产教融合层面,新形态教材赋予其全新的内涵。相较于传统教材,新形态教材能更高效地将行业前沿技术、企业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突破传统教材在信息更新速度和呈现形式上的局限,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以多样化数字形式展现知识。从学习重构方面而言,新形态教材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和沉浸式实践体验。借助智能化技术,教材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教育理论视角看,新形态教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身认知理论高度契合,凸显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这一视角来看,新形态教材借助技术赋能打造的情境化学习环境,其交互设计与“交互式”知识呈现体系相呼应,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造了条件,更有助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相关的意义生成。新形态教材通过模块化任务工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既能满足产教融合对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又符合学习重构中沉浸式实践体验的理念,强化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具身化掌握。
挑战与突破: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关键举措
目前,新形态教材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教育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产教融合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学应用效果和资源生态建设也亟待找到针对性的“破壁”之策。这其中,标准体系缺失是首要难题。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尚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资源兼容性较差,重复建设现象也较为严重。部分院校在新形态教材的开发中仅仅是将纸质教材电子化,并未充分挖掘“数字+”的育人潜能。对此,建议构建“三位一体”标准框架,明确技术标准,以保障教材运行与数据安全;建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以确保时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评价标准,以学生实践能力和教师教学创新为指标,形成“开发—应用—反馈—优化”闭环管理,持续优化教材质量。
其次,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也制约着新形态教材发展。如今的产业技术正在快速迭代,相比之下,学校的教材内容更新更显滞后,企业参与开发机制也尚不完善,导致学生所学难以与职场需求“无缝对接”,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建议围绕新形态教材特性完善校企协同开发机制,推动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行“产业导师”制度,邀请行业技术专家参与教材设计审核;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校企平台,加速行业前沿技术和企业案例融入教材,提升产教融合水平。
再次,现有教师队伍的数字素养瓶颈问题不容忽视。不少职业院校教师因缺乏开发互动式教学模块的技术能力,难以有效整合数字资源与教学流程。这主要表现为,在制作课件时,不擅长运用动画形式或其他交互方式提升教学趣味性;对数字化工具应用较浅,不懂得将多媒体技术应用融入备课、课堂互动、作业布置与反馈等教学各环节。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构建“培训—实践—激励”三维支持体系,面向在校教职人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将数字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
最后,版权保护与资源共享的矛盾亟待化解。一方面,数字资源具有易复制的特点,但也增加了侵权风险,另一方面,过度保护又容易限制资源共享,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建议创新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模式,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开放教育资源(OER)”共享机制,允许院校依规改编和使用资源;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确权,建立追踪预警系统,在保护版权的同时实现合理共享,营造良好资源生态。
未来趋势:新形态教材的技术升级与生态融合
伴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发展,新形态教材正迈向“智能化、沉浸式、社会化”。AI导师系统借助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学习诊断与路径规划,达成精准教学。以英语学习为例,AI导师能根据学生的单词掌握情况、听力水平等,为其定制专属学习计划,推荐合适的学习资料。元宇宙技术可构建虚拟产业环境,助力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参与实践项目,提升综合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从“技能培训”向“能力培养”转型。未来,新形态教材建设需强化与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以“数字孪生”理念为指引,构建“教材—平台—评价”一体化智慧教育生态,实现教学资源、过程和评价的全要素数字化。探索“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书证融合教材模式,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育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罗凯 覃鸿妮(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