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体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则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必须实现高水平的体育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探索体育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对于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科技创新面临较多挑战
当前,我国体育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对相关体育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较为欠缺,对体育科技创新的系统性规划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在国家级科研支持计划中,体育专项尚未得到明确的设定,高级体育科技实验室的数量亦显不足,研究成果的质量及转化能力均需得到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高端体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也仍显薄弱,缺少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我国仍面临诸多“卡脖子”困境,在整体质量和水平上,以及高水平体育科技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上均存在明显不足。现有体育院校和体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参差不齐,跨学科交流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导致体育创新人才结构较为单一。
“三举措”促进体育科技创新
首先,要加强党对体育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顶层规划。在推进体育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体育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确保体育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和高效推进。同时,要着眼全球,对体育科技创新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与布局,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策略规划,明确体育科技创新的目标、核心任务以及必要的支持措施,为体育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战略基础。
其次,提升对体育科技创新资源的扶持力度,多维促进体育与医学、工程学的“体医工”融合创新发展。加强对体育资源的整合,持续优化重大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布局,加快推进建设体育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型体育科技创新平台,为重要的科研项目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聚焦竞技体育、大众体育、青少年体育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实施“有组织科研”,主动服务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实施。
最后,加强体育科技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完善体育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丰富跨学科体育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人才的培训渠道。完善针对体育科研人才的创新激励政策,以激发创新活力和潜在创造力。通过构建完善的体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育科技创新格局,推动我国体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刘太鹏(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