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4月17日,南通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乡村全面振兴,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南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市委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

《意见》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乡村振兴抓什么、怎么抓。《意见》分为6大部分25条,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确保、两个强化、三个提升”。“一个确保”,就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两个强化”,就是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三个提升”,就是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意见》作为市委一号文件印发,充分体现了南通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定决心。发布会上,一组亮眼的数据发布,见证了南通市“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跑出的“加速度”:全年粮食总产达343.1万吨,创历史新高;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以优异成绩通过农业农村部中期评估;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1.1亿元,同比增长3.0%,列全省第三;133个村入选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数量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1;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48个,完成投资124亿元。
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南通是怎样做到的?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张军介绍,“五大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秘诀”所在,在发展过程中,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方面,持续推进村强民富产业兴、聚才引智人才兴、塑形铸魂文化兴、宜居宜业生态兴、强基固本组织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发布会活动前,记者来到如东、如皋两地采访。实地观摩南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亲身感受南通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蓬勃发展。

在江苏海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3月份投入的虾苗在400个虾池里孕育成长。“每个池子里有150万到200万只虾苗,大概90天左右长成。”江苏海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跃忠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搏翱”“海川”虾苗广受欢迎,年供应苗种近20亿尾。通过“公司+农户”模式,直接带动300余户养殖户建设标准化小棚万张以上,帮助千余户虾农开展健康养殖定期培训,户均增收20%以上。同时与上海海洋大学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生物絮团养殖”“循环水养殖”等新技术试验推广,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推动区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型,亩产效益提升30%。
“强龙头,树品牌,实施龙头企业‘提质增量’工程和品牌精品培育工程,让龙头‘舞起来’,品牌‘亮起来’。”张军介绍,南通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列全省设区市第一,如皋黑塌菜、如东条斑紫菜、如东狼山鸡三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国家精品培育计划,五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持续打造质量高、效益好、有口碑、竞争力强的“金字招牌”。

在如皋市白蒲镇合兴村,元麦种植田里长势喜人,这里以优质稻米深加工为基础,定位富硒稻米中高端市场,引进的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人只需把秧盘放在流水线起点,机器就能根据预设数据自动进行填土、播种、上料。”合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永建介绍,全自动育秧不仅能克服技术短板、提高出苗率,还能适配多种插秧机,大幅提升机械化插秧水平。如皋以合兴村优质稻米基地为核心区,推动“梓韵品牌”开拓创新,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力建设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园。

走进中皋农产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蔬菜经高温烫洗后散发出的清香味。一筐筐新鲜的甜豌豆经过清洗、切割、烫漂、冷却等多道工序,被打包装盒进入冷库,即将发往日本。“冷冻技术让季节性蔬菜变成‘四季美味’。”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陶和庆介绍,公司主要生产速冻“如皋黑塌菜”系列产品以及速冻玉米、菜头、青毛豆、蚕豆等20多个产品,形成年产15000吨的速冻蔬菜加工能力。
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更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南通将坚持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强产业能级,不断培优育强发展主体、横拓纵延发展链条、挖潜提升发展业态,推动南通乡村产业振兴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