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2025华夏传播新使命与文化强国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

交汇点讯 4月19日上午,“交织·交融·交互 2025华夏传播新使命与文化强国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夏传播研究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旨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创新传播机制与路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会议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卫欣主持。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相雨、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建忠分别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代表会议主办方致辞。开幕式上,陈相雨、周建忠、谢清果共同为“华夏传播研究会·江苏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揭牌。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卫欣主持开幕式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相雨致辞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建忠致辞
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谢清果致辞

主旨演讲环节由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詹悦兰主持。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培爱以《解密华夏传播的源起与新使命》为题作主旨演讲,他回顾了华夏传播研究的开创历程,提出未来华夏传播研究还应在研究方向和实践层面有所突破,为文化传播注入新动能。

三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詹悦兰主持主旨演讲环节
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培爱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晓锋教授以《推进新闻传播学有组织科研的思考》为题,围绕当前新闻传播学科在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提升科研能力作交流。张晓锋强调了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方位对提升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性,指出学科发展需要平衡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创新,提倡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精准性与实用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晓锋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白文刚教授着重阐述了传播话语重构的路径逻辑,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多元文明观,探索文明对话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白文刚教授

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祥辉教授对中国人光宗耀祖的文化观念进行历史溯源,并通过中西对比来阐述“中国特色”的传播观念和传播实践。

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潘祥辉教授

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以《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隋代日本“国书事件”探微》为题,剖析了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细节和文化传播情况。

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

下午场会议设置了五个分论坛,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华文化‘两创’与华夏传播理论创新”“中华文化数字传播的新理念、新路径与新方法”“地理标志产品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研究”“海外华文媒体历史与现实”“智能传播媒体生态优化”等议题展开讨论。

除平行学术分论坛外,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主编论坛与业界论坛。在主编论坛上,来自《新闻与写作》《编辑之友》《新闻界》《传媒观察》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就期刊定位、论文发表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在业界论坛中,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等业界的嘉宾,围绕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产教融合等问题展开讨论。

大会闭幕式暨优秀论文颁奖仪式由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婷主持。主编交流环节,《编辑之友》杂志社执行主编李晶、《传媒观察》杂志社主编赵允芳对学者们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解答。本次会议从入选稿件中评选出20篇优秀论文,陈培爱、谢清果、卫欣、詹悦兰、潘祥辉为论文获奖者颁奖。

华夏文化促进会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婷
《编辑之友》杂志社执行主编李晶
《传媒观察》杂志社主编赵允芳

 

通讯员 赵林芳 时伍仪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晓蕊

图片由南京林业大学提供

责编:张晓蕊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