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超过三成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有送托需求,但目前全国实际入托率仅为7.86%;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北方一县级托育中心设有100个托位,花了很大力气,也只招到17个孩子……据半月谈报道,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送托难”与“招生难”并存的“冰火两重天”,折射出普惠托育供需错配的深层矛盾。
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主要还是托育服务的供给侧出了问题。在托育质量上,不少托育机构为压缩成本,降低服务标准,与家长对安全、专业的高期待形成落差。在托育布局上,区域分布不均,城市核心区托育机构密度高但价格昂贵,偏远社区虽有低价机构却路途遥远。在托育模式上,服务结构单一,多数托育机构仅提供全日制托育,缺乏半日托、临时托等灵活模式,无法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一体两面,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优质供给,不但可以提升需求意愿,还能创造新的需求。破解普惠托育“冰火两重天”困局,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发力,以提供优质供给为抓手,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的托育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托育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公办托育机构、扶持普惠性民办机构、鼓励用人单位自办托育设施等方式,积极构建起普惠托育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布点,挖掘社区、写字楼等人口密集区域空余场所建设托育设施,推动托育服务“1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加大财政投入,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给予运营补贴、税收减免和贷款优惠,降低其运营成本,从而实现价格亲民;完善托育服务标准和监管体系,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普惠托育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鼓励托育机构开展多样化服务,除全日制托育外,大力发展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灵活模式,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引导托育机构加强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打造差异化服务;推广“托幼一体化”模式,将幼儿园托班向下延伸,利用现有学前教育资源提供托育服务;探索“互联网+托育”模式,通过线上平台提供育儿咨询、课程服务、远程监控等,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托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和高校开设婴幼儿照护相关专业,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完善托育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同时,提高托育从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托育行业;鼓励托育机构通过品牌化、连锁化经营,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
破解普惠托育“冰火两重天”困局,既是满足家庭育儿刚需、释放生育潜力的民生工程,也是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相信,以提供优质供给为突破口,从政策、模式、人才、市场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就能让普惠托育及早走出“错配”困局,成为支撑家庭生育、助力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孟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