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呲呲呲……”在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钢构件加工厂房里,焊花飞溅,一台台焊接机器人挥动着灵活的“手臂”,对钢结构部件进行精准焊接。
“现在我们车间共布置有地轨焊接机器人、龙门焊接机器人等18套智能化焊接装备。这些机器人有效地提升了加工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的投入,同时也为行业后续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起车间里的几位智能“打工人”,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创新中心工程师栾公峰如数家珍。
钢结构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强、可回收、绿色环保等优点。近些年,随着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钢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最重要的结构形式愈发受到推崇,应用面越来越广泛。其中,焊接作为钢结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加工工序,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钢结构建筑的架构安全性。
从基础实操起步,2014年从吉林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毕业的栾公峰在进入公司后不久就加入了焊接技术所,做起了从未接触过的焊接方案工作,并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成长为焊接工艺的独立负责人。2017年,在企业进入澳洲市场的关键时刻,栾公峰更是通过自学,仅用三个月就完成了企业首个澳标焊接工艺方案。
当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发展热点,技术创新便成为了企业突出重围、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焊接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作业,在当前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日益攀升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焊接作业方式已难以持续。”凭借自身的行业观察及各种技术知识的积累,栾公峰敏锐地找准焊接工序这一技术突破口,带领团队率先开展钢结构焊接智能制造的相关研究。
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工作再到创新研发,如今,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标志塔、世界最大跨度平旋桥埃及平旋桥、马来西亚新地标吉隆坡标志塔……在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的建筑项目中,栾公峰和团队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年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促进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名“90后”,同时也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奖者,栾公峰认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契合当前国家发展阶段、行业发展环境、科技水平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必然之举。而从自身所处行业来看,他表示,能够带动建筑钢结构行业实现技术进步,解决行业痛点,促进降本增效的举措,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新质生产力。
以青年之志,勤耕不辍。推动企业、行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制造智能化升级,一路走来,栾公峰始终保持着一颗开放、学习的进取心。不仅如此,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时刻不忘脚踏实地的重要性。“新时代青年应扎根一线,钻研技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立足于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今后,我们将持续在非标钢结构智能化加工方面加大研发,以焊接工序为起点,逐步向其它工序拓展,以推动行业尽早实现全自动加工。”面向未来,栾公峰信心十足。

策划 潘青松 高伟
统筹 王高峰 张丞 范杰逊
采写 张洁茹
视频 华苏杰
海报 朱丹清
共青团江苏省委、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