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学生真正地进入社会职场之前,高校社会实践作为实战演练的价值较为突出,可以帮助大学生从自身专业能力出发认识真实的就业工作场景,可以引导大学生拓展就业思维与就业渠道,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从根本上帮助各专业大学生群体提升就业能力。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其参与,以激发其内在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其就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成效。
聚焦学生专业,树立正确就业观
高校的社会实践更强调与学生专业学习相契合,旨在增强学生对本专业对应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对应岗位的能力与素养,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因而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时,高校应首先从各专业学生的具体专业学习分析,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提供拓展就业观念与就业渠道的机会。一般而言,高校社会实践形式可以简单划分为专业性与服务性两种类型。高校应着重关注专业性社会实践,主要与银行、医院、建筑企业、设计企业或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单位合作,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对应行业的实践工作机会,助其有序提升就业能力。服务性社会实践也可帮助各专业学生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引导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常态化校内宣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发展而言,高校社会实践均发挥着难以取代的作用。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其对社会实践的认知具有决定性影响,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产生深远影响。针对此问题,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参与的校内宣传力度,向全体大学生普及社会实践的功能,强调社会实践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实践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开展前,高校可以组织各专业的学生与就业指导负责教师共同研讨,整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流程,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同时,可以邀请积极参与过社会实践的学长学姐分享自身经验,帮助大学生透过同龄人的角度了解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产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和意愿。
创新社会实践内容,促进就业能力提升
在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其就业能力是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高校无需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实践模式,而是可以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多元化的参与路径,通过创新社会实践内容增强参与体验,吸引更多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为此,高校可以组织校团委等相关部门研讨,从顶层设计视角常态化审视社会实践内容,并参考大学生群体的反馈得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以当代大学生需求为指引,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如可将学科竞赛、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既可以拓宽社会实践内容的边界,也可以增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体验。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性格、需求和就业意向将其分组,由各小组自由讨论社会实践选题并完成实践规划,经检查确认具备良好可行性后,鼓励各小组自主执行。通过构建自主参与的机制,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让指导教师在社会实践内容的创新方面取得更多思路,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实践基地
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时,高校还可以分析与各类社会主体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选择。高校可与本地区乡镇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并在基地建成后实施联合管理。实践基地可以为指导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基层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再如,高校可以与不同行业的企业构建校企协同社会实践基地,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对应行业的实践工作机会,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共同构建社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高校应基于本校各专业的建设规划,确保基地建设能够促进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高社会实践的参与度。
完善反馈机制,实现有效评价
高校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积极的反馈机制,要搭建起实践单位、指导教师、大学生以及负责管理社会实践的高校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确保各方能够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有效的评价与沟通。通过有效的评价沟通,高校可以推动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实效,有利于其把握学生的表现,更好地提供引导与指导。只有在实践与反馈中不断改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才能激发学生持续参与的内在动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理解社会结构、初步培养其就业技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机构应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优先发展就业观念,同时通过持续的校内宣传与推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还需不断探索创新社会实践内容,以持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
张 雷(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SGH24Y25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