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城市低效用地再开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今起推出《老巷“新戏”》系列报道,解码南京如何以“微改造”唤醒消费热潮。记者对话城市规划专家、运营机构及老巷居民,剖析老城空间消费场景跃迁密码,期许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学习可借鉴的人文经济转型样本。
4月20日,当暮色为南京南湖东路披上一层鎏金薄纱,红砖墙上的霓虹灯影与20世纪80年代的复古招牌共舞,一场跨越四十载的时空对话悄然开启。
近日,南湖记忆三期已基本完工,这条镌刻着改革开放印记的老街巷,正以“活态博物馆”之姿破圈走红——斑驳砖墙与现代装置艺术相映成趣,怀旧符号与先锋消费场景交融,老南京的烟火气与“Z世代”的打卡热在此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不是简单的旧城翻新,而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活态传承的创新尝试。
复刻时光 唤醒老街巷的集体记忆

南湖,作为南京40多年城市发展和在地文化的生动缩影,曾是生活氛围浓厚、烟火气十足的代表性街区。2021年9月,建邺区以“南湖记忆”为主题,分三期项目对南湖东路沿线约500米长的街区进行城市更新重点打造,营造20世纪80年代摩登夜生活时尚消费场景,在怀旧的基底上呈现潮流化、先锋化的新特色。
走进南京南湖东路,仿佛步入一台时光穿梭机:7米高的时光沙漏邮筒,精准计算着1982年以来的岁月年轮;往返于南京站和南湖的13路公交车,依旧载着南湖人的离合悲欢;苏果超市外墙的巨幅摩登青年画像前,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正将历史像素化。
南京建邺区以“南湖记忆”为轴,对沿线500米街区进行“形旧神新”的改造——红砖复古绿的老校舍“光阴里”,将街边小卖部、理发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博物馆;南湖咖啡厅用搪瓷杯盛着拿铁,让20世纪80年代记忆在咖啡香气中苏醒。

据记者了解,此次更新改造的最大亮点,当数南湖东路与文体路交叉口的原南湖一中华丽蜕变为“光阴里”。红砖搭配复古绿的外墙,再加上精致的花格窗,让这座老校舍焕发出全新生命力。南湖记忆三期更新共涉及20多家店铺的门头改造,其中不乏李荣兴、华新池等知名老店。老店铺换上新招牌,不仅延续了20世纪80年代摩登怀旧风潮,还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新体验。“原南湖一中的沿街空间将被改造成文化主题商业街区,餐饮、零售、文化体验、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在此交汇,将为老城区注入新的活力。”南京建邺城建集团南湖记忆项目负责人季晓沛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首次被写入报告,彰显了对人的重视与关怀。
当前,新一代青年群体已成为新型消费的主力军,挖掘青年消费潜力、满足青年消费群体需求的意义愈发凸显。“我们发现青年群体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他们更侧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如今则更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南湖记忆街区不是简单的立面美化,而是构建情感共鸣的坐标系,让街巷的烟火气中,跃动新潮的脉搏。”南京市建邺区副区长殷晓巍说。
流量炼金 青年消费场的营造逻辑

当下,厌倦了都市常规品牌咖啡的千篇一律,潮人们试图在消费环境中寻找独特亮点,也期待多巴胺与咖啡因在改革开放元素中同频迸发。从南湖东路往西走不远,街角处便会邂逅一座充满20世纪80年代元素的咖啡店——南湖咖啡厅。“1985年南京‘第一家路边咖啡厅’在南湖开业。38年后,南湖咖啡厅原址重开。我们是南湖记忆工程的直接受益者,门头店招和外墙,都是政府帮我们做的。咖啡厅的整体设计和产品,都融入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湖记忆风格。”南湖咖啡厅策划负责人付兰英说。

随着南湖记忆街区热度不断攀升,咖啡厅的经营状况也发生显著变化。“咖啡店为当地公共文化空间增添了新亮点,现在很多人会在下班后专程来这里享受悠闲的阅读时光。”付兰英分析道,过去咖啡厅的客人基本集中在中午和下午来,但如今早上和晚上的客人多了,周末的客人也明显增加了。整体客流量比去年同期提升了20%—30%,日销量也从春节前后的100多杯,提升到了200杯左右。
“这是第N次来到南京,南湖街区既能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又能体会到历史的厚度。”在“00后”安徽游客张雨晴看来,读懂一个城市,一定要品味藏在街巷的市井生活。南湖记忆不仅融合了改革开放时代记忆,还打造了特色亮点,集旅游休闲、街区景观、特色商业于一体,有吃有喝有玩,让人瞬间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
凭借其复古的主题和沉浸式体验,特色街区“南湖记忆”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地。据统计,这几年,街区日均客流量达上万人,夜间人流量比改造前增加约30%。同时,商户销售量也大幅提升,成功实现了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我们再造的不是场景,而是情感共振场,借助怀旧滤镜形成独特的消费吸引力。”南京市建邺区商务局局长陈峰飞道出了流量密码。
文化涅槃 街巷文脉的永续新生

南湖记忆的特别之处,在于构建了“活”与“火”的传承。南湖一中变身“光阴里”博物馆,片区形成“可生长”的文化矩阵。这种更新策略,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通过功能植入激活了空间价值。
“城市更新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空间环境,挖掘历史价值,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意联合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鲍莉认为,南湖案例的示范意义在于三大创新:记忆载体的立体化呈现、参与机制的民主化设计、产业融合的生态化构建。
鲍莉认为,南湖记忆项目从一开始着重于怀旧性、符号化的街道立面美化和门头更新,到逐渐深化内涵、拓展边界,构建了宜居、宜商、宜业的系统性更新。街道更新东延至南湖东路,空间上可衔接秦淮河岸滨水空间,同时街道沿线的南湖公园和低效用地南湖一中也纳入整体中来。“这一方面盘活既有建筑和空间资源,优化生活性街道和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增加文化、体育、休闲等功能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改善街道的步行友好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在生动呈现出南湖历史记忆和烟火生活的同时,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体验,提高街区可辨识度。”

南湖地区承载着知青返城的集体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居民黄金国是忠实的“老南湖”。据他回忆,1985年,南湖新村竣工,南湖成为当时南京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新型住宅区,也是南京先进居住方式的代表。“我是第一批入住的居民,如今,我们三代人都还住在这里。40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是老城烟火的鼎盛之地和家喻户晓的美食天堂,而且还新增了不少网红打卡点,新潮味十足。”

在南湖东路,针对老旧小区活动空间有限的问题,路边新增了休闲座椅;南湖记忆街区沿线一处人行道的宽阔地带设置了电视文化背景墙,周边街坊邻居常常相约在这里观看老电影。“蓓蕾社区均为老旧小区,位于南湖东路沿线。近年来,社区理论武装有力有效,依托‘南湖记忆’二期出新工程,以‘党建+市民文化讲堂模式’讲述南湖故事,传播现代文化气息。”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区党委书记杨红静说。
从建筑风貌到公共艺术,从居民故事分享平台到社区凝聚力提升,南湖记忆正探索着“微更新、渐进式”的永续之道——让历史在当下获得新生,让文化在传承中创造价值。
策划:张琳 许海燕 王宏伟 薛澄
编导/文案/摄影:郑亚群
文字:郑亚群 谢诗涵
出镜/配音:董双
视频拍摄:高鑫 郑亚群
剪辑:高鑫
校对:金勇
鸣谢 | 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