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出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旅游管理教育的核心命题。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杨小乐老师,以其二十余年如一日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仅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行业的窗口,更为旅游管理教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杨小乐老师始终认为,旅游管理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科。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若不能与行业实际对接,便如同空中楼阁。她常对学生强调旅游管理的精髓不在书本,而在那些细节中——比如客人的一句抱怨、导游的一次应急处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细节,她将真实的行业案例搬进课堂。从酒店管理的创新模式到旅游项目的策划运营,每一个案例都像一个微型实验室,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触摸行业的脉搏。
这种教学方式源于杨小乐老师丰富的行业经验。她曾参与五星级酒店的开业筹备,长期担任国际高端酒店的培训顾问。这些经历让她深知,行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者”。因此,她在课堂上特别强调“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例如,她会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让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下的客户需求,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策划方案。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显著提高了解决行业痛点的能力。
杨小乐老师的教材编撰工作,同样是理论与实践对话的生动注脚。作为《导游业务》的副主编,她将多年行业经验凝练为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书中不仅有导游服务的标准化流程,还有大量相关的专业知识。她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与研究方法》,则通过跨学科的视角,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观察旅游管理新维度的窗口。这些教材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在于它们成为连接课堂与行业的桥梁。
在杨小乐老师的课堂上,理论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她常常用自己的行业故事点燃学生的兴趣:从深圳圣廷苑酒店的开业筹备到成都凯宾斯基的新员工培训,每一个细节都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温度。她既能用严谨的学术风格引导学生思考,又能用实践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深受学生喜爱。
而在课堂之外,杨小乐老师的学术研究成绩同样令人瞩目。她主持的《成都经济型酒店经营与管理研究》,不仅为地方酒店提供了优化方案,还为同类酒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她的论文《论酒店背景音乐的选择方法》,从酒店环境与客人心理感受的交叉点切入,为酒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学术界,也为行业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杨小乐老师对旅游管理教育的未来有着清晰的思考。她认为,未来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方面,要对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着深刻的见解;另一方面,要掌握国际市场的前沿动态以及跨文化沟通工具的运用。她通过参编《旅游英语》教材,将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掌握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及知识赋能,不仅让学生提前适应全球化竞争,也为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储备了人才。
杨小乐老师的故事,是教育与行业共生共荣的缩影。她将课堂知识带入行业现场,又将行业需求反馈教学改革,形成双向循环,让教育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与行业共同生长的动态过程。她的课堂,是学生通往行业的起点;她的研究,是行业发展的智力引擎。正如她一如既往坚持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杨小乐老师的探索,正为行业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文/张芸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