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科技 > 正文
交汇点观察|当体重管理遇上AI:个性化订制方案靠谱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成为民生热议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眼下,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在体重管理上悄然发挥着作用,它们生成的个性化方案正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

图片为AI生成

提供“个性化”减肥方案,AI成“数字教练”

记者浏览小红书发现,仅#AI设计的减肥方案#话题下累计就有13万篇分享笔记。那么,被众多博主推荐的体重管理神器AI,其宣称的“精准适配”与“动态调整”功能效果究竟如何?

在小红书某条AI减肥教学视频中,记者注意到操作流程并不复杂:用户只需输入身高、体脂率、年龄、性别等基础生理数据,补充当前体重、目标体重及预期的周期,DeepSeek等AI大模型即可启动智能分析,生成一份包含饮食计划、运动计划的详细减肥方案。

带着好奇,记者按照指引完成数据录入,约30秒后便收到一份详尽的《3个月减脂计划》。这份减肥方案分为三个阶段,每四周为一个周期进行递进式调整,除了在每一阶段详细列出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末尾还贴心标注了营养补充、睡眠管理等健康保障措施。

“不同于传统减肥,AI是通过对用户自身数据的分析,实施更加精准的减肥方案。”南京COME综合体能馆联合创始人、前举重运动员吴伟告诉记者。减肥的核心无非就是“管住嘴,迈开腿”,AI作为一个辅助工具确实很好用,吴伟坦言,“AI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确保每一口摄入的食物都能服务于减重,还能根据用户数据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甚至能根据作息时间、运动偏好进行调整。”

从标准化建议向个性化方案靠拢

“这是去年刚出月子时拍的,我从145斤到现在105斤,多亏了AI给的减肥方案!”90后宝妈桃子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回忆减肥历程,桃子坦言产后因为哺乳期激素波动,体重一直停滞。“我全天候照顾宝宝,传统减肥方式根本行不通。练过瑜伽也试过轻食餐,但要么没时间完成完整训练,要么营养跟不上影响哺乳。”一筹莫展时,桃子用DeepSeek量身定制了一套“10分钟碎片运动+高蛋白低碳水”的减肥组合方案,通过平衡营养和利用哄睡间隙锻炼的模式,精准解决她的两大痛点。“我执行了8个月,体脂率从32%降到24%,真是太让我惊喜了。”桃子表示,“AI 就像贴心的‘数字减肥教练’,专业性远超预期。”

无独有偶,AI在饮食管理方面同样展现了创新的一面。今年32岁的何先生从事互联网工作,因为经常加班,导致他长期依赖外卖解决三餐。“奶茶、麻辣烫几乎是标配,不知不觉体重从140斤飙升到170斤,体检报告上的脂肪肝预警让我慌了神。”何先生回忆道,在同事的推荐下,他使用豆包为其定制了一套饮食改造计划,“豆包通过科学配比提供了外卖搭配的新方式,奶茶、麻辣烫都找到了替代品。”而最让何先生意外的是,豆包提供的麻辣烫改良方案——番茄汤底搭配鹌鹑蛋+嫩豆腐+绿叶蔬菜的组合,竟比传统清汤锅底热量更低。不用刻意戒断爱吃的食物,只是换种搭配方式就能健康减重,“这种精准适配让我在减肥过程中并未感到强烈的不适感。”何先生告诉记者,“经过三个月的‘低痛苦改造’,我的体重降至155斤,体脂率从30%降到22%,脂肪肝指标也趋于正常了。”

记者还发现,一些搭载AI大模型的智能家电也开始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比如,市面上某款智能冰箱宣称可以为用户提供“食材识别、膳食定制”等营养管理服务,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实时监测食材存储,结合用户身体数据推荐低卡食谱。而老板电器今年展出的AI烹饪大模型“食神”,不但可以推荐菜谱,指导用户进行烹饪,还可以通过面部识别健康状况、分析体检报告来为用户生成健康膳食规划,并能调动所有设备协助用户完成烹饪的全过程。如今,这种“数据采集—智能分析—方案迭代”的管理模式,正在跳出标准化建议,努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方案。

图片为AI生成

AI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而非取代专业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AI生成的方案备受追捧,但仍无法完全替代医生或者专业教练的一对一指导。小红书上就有网友吐槽,DeepSeek为其设计的“空腹爬楼”减肥方案导致其眩晕,因为AI并不知道他有贫血病史。吴伟也向记者表示,AI减肥方案更适合专业人士,因为身体结构存在差异性,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例如AI推荐的‘16+8轻断食法’,就不合适低血糖和胃病患者。”吴伟认为,“对于有基础疾病或运动损伤史的人群,仍需人工审核减肥方案的安全性。”

南京鼓楼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相睿告诉记者,“AI软件生成的减肥方案高度依赖用户所输入的数据,如果只输入了身高、体重、体脂率等简单的身体测量信息,AI在方案生成过程中,可能忽略疾病史,比如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以及用药史、食物过敏史等,导致生成的方案并不个体化。”

“AI生成的食谱根据用户身高、体重可能机械套用热量公式,比如每日1400千卡热量,通过互联网检索,直接套用网上现有的食谱。用户如果不具备营养相关知识,可能无法判断食谱的三大营养素是否均衡,三餐分配是否合适。”李相睿提醒,“有些用户可能会对AI提出极端要求,如‘设计一份1个月下降10kg的食谱’。一般来说健康的减重速度是每周0.5—1kg左右,一个月在2—4kg左右。体重下降过快会导致肌肉流失,造成营养不良的风险。AI接收到这种不合理指令要求时,虽然会给出风险提示,但是依然会生成具体方案。如果用户忽略AI给出的风险提示,盲目执行,会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那么,怎样才能将AI提供的减重方案与医生的指导相结合,做到科学减重呢?

李相睿表示,有减重意愿的用户可以先至医院营养科就诊,通过相关检查,了解自身的疾病状况以及营养状况。“因为AI软件依赖用户所输入的数据,输入的信息数据越多,生成的食谱可能越贴近用户需求。用户可以根据医院就诊结果,尽可能多地输入相关信息和要求,如‘我是一名26岁的女生,有胰岛素抵抗,花生过敏,血脂3.4mmol/L,目前身高160cm,70kg,体脂32%,请根据限能量平衡饮食的原则设计一份能量1400kcal,蛋白质70g的食谱。要求每天包含蔬菜500g,鸡蛋1个,奶类300ml’。”

“AI生成的食谱方案后同样可以拿给医生优化,将AI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个性化计划。同时建议定期医院复诊,通过饮食和运动记录,结合实验室检测、人体测量指标如人体成分分析结果,动态的、有针对性地调整营养和运动方案。”李相睿说。

“AI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而非取代专业判断,我们可以理性利用先进的AI技术,同时结合医生专业判断,更科学合理地制定减重方案。”李相睿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国亚妮 邵佳 孙骏

责编:胡安静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