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南湖东路,红砖墙上的霓虹灯影与复古招牌共舞,一场跨越四十载的时空对话悄然开启……“南湖记忆”三期项目近日基本完工,这条镌刻着改革开放印记的老街巷,正以“活态博物馆”之姿破圈走红。斑驳砖墙与现代装置艺术相映成趣,怀旧符号与先锋消费场景交融,老南京的烟火气与“Z世代”的打卡热在此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这并非简单的旧城翻新,而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活态传承的创新尝试。
复刻时光,唤醒老街巷的集体记忆
南湖,作为南京40多年城市发展和在地文化的生动缩影,曾是生活氛围浓厚、烟火气十足的代表性街区。2021年9月,南京市建邺区以“南湖记忆”为主题,分三期对该地段进行城市更新,在怀旧的基底上呈现潮流化、先锋化特色。
如今走进南湖东路,仿佛步入一台时光穿梭机。7米高的时光沙漏邮筒,精准计算着1982年以来的岁月年轮;苏果超市外墙的巨幅摩登青年画像前,举着自拍杆的年轻人正将历史像素化。建邺区以“南湖记忆”为轴,对沿线500米街区进行“形旧神新”的改造——红砖复古绿的老校舍“光阴里”,将街边小卖部、理发店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博物馆;南湖咖啡厅用搪瓷杯盛着拿铁,让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在咖啡香气中苏醒。
“南湖记忆”三期共涉及20多家店铺的门头改造,其中不乏李荣兴、华新池等知名老店。“原南湖一中的沿街空间被改造成文化主题商业街区,餐饮、零售、文化体验、教育培训等多元业态在此交汇,将为老城区注入新的活力。”该项目负责人季晓沛说。
“我们发现青年群体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他们更侧重商品本身的实用性,如今则更注重消费带来的情绪价值,渴望通过消费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满足。因此,‘南湖记忆’街区不是简单的立面美化,而是构建情感共鸣的坐标系,让街巷的烟火气中跃动新潮的脉搏。”建邺区副区长殷晓巍说。
流量炼金,青年消费场的营造逻辑
“1985年南京‘第一家路边咖啡厅’在南湖开业。38年后,南湖咖啡厅原址重开。我们是南湖记忆工程的直接受益者,门头店招和外墙,都是政府帮我们做的。咖啡厅的整体设计和产品,都融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南湖记忆风格。”南湖咖啡厅策划负责人付兰英说。
随着“南湖记忆”街区热度不断攀升,咖啡厅的经营状况也发生显著变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下班后会专程来这里享受悠闲时光。”付兰英说,过去咖啡厅的客人基本集中在中午和下午来,如今早晚的客人多了,周末的客人也明显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客流量提升20%—30%,日销量也翻倍。
“南湖街区既让我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又体会到历史的厚度。”00后安徽游客张雨晴说,“南湖记忆”不仅融合了改革开放时代记忆,还打造了特色亮点,让人瞬间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
凭借其复古的主题和沉浸式体验,特色街区“南湖记忆”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前往的打卡地。如今,该街区日均客流量达上万人,夜间人流量比改造前增加约30%,成功实现将“流量”转化为“销量”。“我们再造的不是场景,而是情感共振场,借怀旧滤镜形成独特的消费吸引力。”建邺区商务局局长陈峰飞说。
文化涅槃,街巷文脉的永续新生
南湖地区承载着知青返城的集体记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居民黄金国是地道的“老南湖”。他回忆,1985年,南湖新村竣工,南湖成为当时南京规模最大、配套齐全的新型住宅区。“我是第一批入住的居民,如今,我们三代人都还住在这里。40年过去了,这里依旧是老城烟火的鼎盛之地和家喻户晓的美食天堂,而且还新增了不少网红打卡点,新潮味十足。”
在南湖东路,针对老旧小区活动空间有限的问题,路边新增了休闲椅;街区沿线一处人行道的宽阔地带设置了电视文化背景墙,街坊邻居常常相约在这里观看老电影。“蓓蕾社区均为老旧小区,近年来,社区依托‘南湖记忆’二期出新工程,以‘党建+市民文化讲堂模式’,讲述南湖故事,传播新型文化气息。”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区党委书记杨红静说。
“城市更新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空间环境,挖掘历史价值,传承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意联合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鲍莉认为,南湖案例一方面盘活既有建筑和空间资源,优化生活性街道和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改善街道的步行友好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在生动呈现出南湖历史记忆和烟火生活的同时,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体验,提高街区可辨识度。
从建筑风貌到公共艺术,从居民故事分享到社区凝聚力提升,“南湖记忆”正探索着“微更新、渐进式”的永续之道——让历史在当下获得新生,让文化在传承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