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春茶飘香醉游人,化身富民“金叶子”

茶垄蜿蜒接碧霄,采茶人在彩云腰。清明谷雨间,江苏茶乡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漫步各处茶园,茶田里采茶工指尖翻飞,茶厂里老师傅杀青揉捻,处处弥漫着悠然茶香。

随着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传统茶园正变身“网红打卡地”。与此同时,科技元素深度加持,让茶产业链不断延伸,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是谷雨时节,记者随游人走访一线茶田,探访“一片叶子”如何撬动多元经济。

茶+文旅,休闲玩法花样多

“我们要采‘一芽一叶’。瞄准茶树顶端,这样一捏一提,再放入竹篓,不能掐断茶梗,否则炒茶时会出现黑色断面……”4月17日下午,在宜兴市太华镇乾元村的千亩生态茶园里,一群身着蓝印花布的游客正挎着竹篓,跟随茶农学习春茶采摘技巧。“孩子第一次知道茶杯里的茶叶是这样来的,待会儿还能亲手炒制,特别有意义。”来自江阴的游客李映然说。

不远处的乾红茶文化馆旁,茶艺师张夏正带领其他游客品茶。她缓缓打开红茶供游客闻香,接着将其放入紫砂壶中注入开水,再将茶汤倒入两只精致的小瓷杯中。“这是今春头茬红茶,都是嫩嫩的芽头,约5万次采摘才有这样1斤。水是村里的山泉水,烧开后晾至85摄氏度到90摄氏度。你看这汤色清凉犹如琥珀,茶毫竖直,茶汤入口迅速有清香。”张夏告诉记者,茶场推出的“一日茶农”体验项目,包含采茶、摊青、手工炒制、品茶等全流程,游客可将自制的茶叶带走,今春已接待200多位游客,其中不乏朋友、亲子家庭。

在茶田玩耍,早已不止能休闲观光,各种沉浸式体验项目轮番上场。溧阳市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长桌上摆放着雅致的青绿桌布,力图复刻宋代点茶的雅趣。茶艺师以茶筅击拂茶汤,沫白如雪,游客们纷纷拍照记录这一古法技艺。常州市金坛区茅山茶海则瞄准了年轻人的“舌尖经济”。在抹茶工坊里,游客可以走近小磨参与抹茶研磨、筛粉,并DIY抹茶蛋糕,品尝一只抹茶冰淇淋。“很多游客反映头一次看到抹茶制作,都很新奇,往往还会问很多小问题。”茅山茶海管理方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娟笑着说。

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泉东村的余冲茶场,拥有200余亩龙井43、龙井长叶等优良茶树品种,打造了“浦泉青峰”“汤泉红”两个品牌。2017年,茶场负责人郑加好依托在茶田边开起农家乐,之后又创办田间学校开展农耕文化教学活动,还打造亲子研学。“去年,我们共接待了100多位师生前来研学采茶,今年预计共有200多位师生,希望他们通过体验传统手工炒茶的过程,了解到历史悠久的茶文化。”郑加好说。

科技领航,探出富民新路径

漫步茶田,除了各式各样的休闲体验让人轻松下来,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也让人兴趣满满。

在江苏省白茶地方标准的制作者——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负责人濮爱玉不紧不慢地向客人介绍今春新上的白茶,冲泡后栗香馥郁,汤色鹅黄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在客人纷纷品尝后,他解释,杯中茶叶全部由机器炒制。

走进茶场高品质白茶制作智能车间,大屏上,茶田种植过程的虫情、土壤墒情、水肥情况等一目了然,制作过程的杀青、风选回潮、理条、烘干等流程均实现精准管控。“2022年,我们和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上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这套系统。”濮爱玉介绍,这条茶叶生产线目前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核算出每个生产流程中所需的温度、湿度、时间,生产出的白茶具有稳定的最佳口感和营养价值。

濮爱玉尤其表示,引进机械种茶炒茶,并不是要挤占原有茶农的生存空间,而是让大家共同生产更优质、高标准的茶。作为当地茶叶龙头企业,玉枝茶场依托自有700亩核心茶场,积极发动周边群众一起种茶,共辐射3000余亩茶田。在此过程中,玉枝茶场从茶苗栽种、茶园建设到茶园管护,向所有茶农免费传授经验技术,并统一标准施肥、采收,抱团角逐市场。

有了科技元素,茶不仅能喝,还能“用”。在宜兴乾红茶场茶文化馆,一款小小的茶叶含片引得许多游客品尝。“有的人有喝茶习惯,但是因为开车或其他原因不便喝茶,就可以吃这样一个含片。我们依据绿茶、红茶、白茶等不同茶类做了不同口味。”茶文化馆负责人胡程说,茶叶中的茶多酚有抗氧化功效,茶场还特别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了与茶有关的面膜、护手霜、牙膏等多款护肤品,游客在体验后往往直接扫码下单。此外,茶场还挖掘附近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加工,比如立足乌米就推出黑金锅巴、乌米粽子、乌米月饼,均广受好评。其中,黑金锅巴是曾一分钟创造10万单的爆品。

添砖加瓦,产业升级在脚下

尽管茶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欣欣向荣,但许多从业者仍表示产业升级大有空间。

“这是2023年我们和宜兴本土新式茶饮‘乳果说’合作打造的联名款,上市第一天就爆火,供不应求。”乾元茶场二代茶人、江苏乾元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宜兴乾红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镒嘉打开照片,画面中,红色茶杯顶端放了一只小小的紫砂壶,小巧可爱。她告诉记者,茶产业需要面向更年轻的市场,团队想过很多方式“把茶杯递给年轻人”,实践来看,联名新式茶饮是个路径,茶旅也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通过亲子家庭共同采、制、饮和品茶的体验,在接触大自然中培养消费习惯,有利于让茶文化更快抵达消费者的内心。“现在我们又做了一个联名款,造型已经出来了。”

由于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助力,乾红茶场所在的乾元村近些年的乡村旅游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茶文旅融合要做好,首先要茶品质好,还要品牌经营好。”乾元村党总支书记宗汉平介绍,全村茶叶生产和销售全部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不断提高茶叶品质和茶农收入。与此同时,村子联动一线天等景观,黄桃、杨梅等特色果园,开设乡遇乾元、乾元谷、乾红茶舍、白云孤邸、乾元幸福农庄等高档民宿,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9500余万元,且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现在感到有些短板的就是旅游运营管理人才还相对缺乏,我们正加紧招聘和对年轻人进行培训。”

“体育正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茶文旅融合项目中还可以嵌入更多体育赛事的元素。”中旅总社(江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人崔健在考察多地茶田后告诉记者,她曾经接待过一位客户,接触过马拉松后便一发不可收,并且很享受在旅游目的地比赛。“如果把更多体育赛事介入茶园或者乡村,或者增设一些体育设施,就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体验。”

江苏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福生表示,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价值是让所有人了解茶是一种健康饮品,这需要持续的文化宣传以及让更多人来体验茶事。“让游客尝试采茶、研磨抹茶、吃个茶餐,潜移默化地了解中华茶文化。这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下子赚多少钱。不妨从娃娃抓起,让更多人想要喝杯好茶,慢慢喜欢上茶,这个产业就兴旺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颜颖

责编:王建朋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