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查获假冒某品牌电动自行车配件数千件(套),相关假冒品牌标识上万个。”4月25日,在江苏省公安厅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常州警方通报的一起制售假冒品牌电动车配件案引起较大关注。
常州市公安局食药环侦支队支队长余志健在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常州某知名电动自行车企业向警方反映,该公司知识产权受到侵犯,警方根据线索发现有十余家网店在销售假冒该公司的电动自行车配件。

“经深入侦查调查,发现这些假冒电动自行车配件产自外省某地。犯罪团伙通过购买廉价无牌的电动自行车配件,贴上伪造的品牌标识,冒充正品在网上大肆销售,涉案金额较大。”余志健介绍。
2024年12月,常州市公安局环食药侦支队会同新北公安分局抽调警力赴外省开展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6人,查处生产、销售假冒电动自行车配件窝点4处,现场查获假冒某品牌电动自行车配件数千件(套),相关假冒品牌标识上万个。
通过侦办,常州警方发现此类案件有以下特点:一是制假售假环节多,覆盖区域广。从生产源头到中间批发,再到销售终端,最终经由线下或线上平台流入普通消费者手中,整个链条环节众多,地域跨度广。除该案外,常州警方侦破的同类案件“5.9假冒注册商标案”,涉案生产销售地涉及其他多个省份,相关假冒商品也被销售至全国各地。二是团伙分工明确且相对独立,隐蔽性强。此类案件的生产、组装、贴标及销售等环节通常由不同团伙承担。这些团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协作,但每个团伙又相对独立,隐蔽性极强。三是隐性危害巨大。生产销售假冒电动自行车标识及相关配件,特别是电池、电机和线路等关键部件,缺乏原厂严格质量控制和验收程序,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后,不仅损害正规企业声誉和经营,还极易引发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余志健建议,相关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销量的同时,也要加强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的总体布局和风险防控,最大限度防止被侵权事件的发生。
另据介绍,2024年以来,常州警方已成功侦破此类案件3起,捣毁犯罪团伙5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捣毁生产、销售、仓储窝点12处。
通讯员 苏宫新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