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高校在科研人才“引育留用”等领域面临引进方式、评价机制、发展支持等多维度挑战,制约了人才队伍水平提升。为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应进一步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坚持全方位培养和用好人才,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氛围,促进高校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
创新人才引进举措
拓展引才渠道,做到聚才广揽博用。一是探索多元化引才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引才平台。推行“柔性引才”策略,将“灵活引智”与“全职留人”相结合,采用兼职、顾问、项目合作等系列方式,将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作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二是强化精准引才策略。紧密围绕高校学科建设规划和发展战略,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针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点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针对优势学科,注重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探索团队引才。三是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高端学术会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访问学者等形式广泛聚揽优秀人才,借助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宣讲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等形式与目标人才紧密接触,精准引才。支持优秀人才赴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赴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不断提升学校美誉度与影响力。四是优化人才来华留华工作环境。明确人才认定标准,精简申请流程,聚合社会各界优势资源,根据人才的实际需求,完善服务保障,在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优化语言培训等个性化措施。
健全人才培育模式
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是我国人才工作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一是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引育留用”全过程,增强广大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引导其自觉将个人科研工作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激励他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聪明才智。二是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设立青年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开展原创性研究和前沿探索,鼓励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探索对青年人才的导师制培养,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三是推进分层分类培育。如,选派骨干人才到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访学交流,注重提升其团队领导力和国际知名度,鼓励学科领军人才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拓展学科发展方向。四是重视学科交叉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学科交叉中心等各类新型科研平台,为相关学科领域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加强与行业企业联动,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优化人才服务机制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一是探索建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设立专门的人才服务窗口、线上服务流程,集中办理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科研立项等相关手续。二是完善生活保障服务。为新引进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定期组织人才座谈会等交流活动,了解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困难,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获得感。三是营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倡导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规范学术行为,严厉打击学术不端,维护学术诚信和学术尊严,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鼓励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校园文化,打造舒适、便捷、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空间,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是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指挥棒和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一是坚持分类评价原则。立足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健全差异化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研究人才,注重其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发表高质量学术成果;对于应用研究人才,注重其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对于教学型人才,注重其教学质量,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二是完善综合评价体系。除科研成果外,还应综合考核教学业绩、社会服务、团队协作等表现,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才。引入同行评议、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加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奖励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容错机制。引导人才大胆拼搏、大胆创新,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更好地为人才减负。
广大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责,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为推动我国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傅 静(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人事处;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项目号:2021SJB02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