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太仓市城厢镇两家居民为了院内一棵有着几十年树龄的桂花树发生了纠纷。原来,张家在修剪栽种在李家院内的桂花树越界枝条时,李家不乐意了,双方就桂花树的归属和管理问题产生争执。
接警后,太仓市公安局城中派出所副所长朱海平没有急于介入争吵,而是先调取了110接警记录——原来两家曾因滴水纠纷、围墙高度多次报警,此次桂花树之争实为矛盾的集中爆发。随后三天,朱海平带着辅警“泡”在社区档案室,在泛黄的档案堆里翻出30年前的宅基地确权红线图,又请来参与当年的老书记现场佐证。

“来来来,咱们用法律和证据说话。”在树下召开的“露天调解会”上,朱海平将图纸铺在石桌上。“根据法律规定,桂花树主干所在位置位于李家登记的宅基地范围内,因此桂花树权属李家。但民法典规定,植物枝丫、根系越界造成妨害的,相邻权人有权要求排除妨害。”经过法理分析结合现场勘验,僵持已久的双方最终达成协议:桂花树归李家所有,张家对越界枝条可定期修剪,但需提前通知李家并采取保护措施。双方还明确了修剪周期、越界处理规则及违约责任,避免后续争议。

在城中派出所,有着这样一个公认的定律:“有困难,找海平。”今年刚获评“苏州市劳动模范”的朱海平从事社区管理已有多年,他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意,给人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
“基层纠纷往往盘根错节,调解不可和稀泥,只有用法治思维厘清权利边界,才能从根本上止争,让群众在每一起纠纷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朱海平边说边翻开工作笔记本,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调解案例:2017 年某小区物业纠纷,他引用《物业管理条例》第 41 条促成和解;2020 年家庭赡养案,他依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赡养计划……
记得2007年刚入警时,朱海平跟着师傅处理一起离婚纠纷,发现单纯的情感疏导难以根治复杂纠纷。于是,他尝试着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白话调解经”。面对宅基地纠纷,他带着卷尺现场丈量;处理邻里噪音,他用分贝仪固定证据;遇到家庭财产分割,他联系公证处介入——入警18年来他调解的每一起复杂纠纷,都建立了包含法律依据、调解笔录、回访记录的“法治档案”。
城中派出所地处太仓老城腹地,住宅区密集,老年群体居多,各类纠纷频发。朱海平总结出“三步工作法”:第一步“法律扫描”,先核查争议事项是否涉及法律依据;第二步“情理融合”,邀请社区律师等组成 “法治智囊团”;第三步“长效固基”,指导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这套工作法让他的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 95% 以上,更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2023年,城中派出所成立了以朱海平命名的民警工作室。由朱海平牵头8名社区民警与15名协管员组成“专家门诊式”矛盾调处团队,推行“1+N”涟漪调解模式,每解决一起典型纠纷,就形成一套标准化流程,目前已为家庭矛盾、劳资纠纷等九类典型问题设计出“解纷配方”。此外,工作室还联动社区工作人员,携手辖区 “老娘舅”、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群众力量,共同构筑起矛盾纠纷“防火墙”。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600余起,调解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费荻 陶桉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