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财经讯 4月28日至30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行,南京市玄武区在会上分享了如何打造数据产业发展新高地。
政策与平台驱动破局,筑实改革底座
面对数据“流通难、定价难、安全难”的共性瓶颈,玄武区以政策创新为“先手棋”,推出全省首个区级数据产业全链支持政策,覆盖载体、企业、人才、金融四大维度,比如领军企业最高奖励50万元,顶尖团队资助达千万元,并叠加“苏科贷”风险补偿机制、10亿元产业基金等。
2023年,玄武区瞄准数据产业发力,当年12月宣告成立数据产业聚合载体——江苏国际数据港,打造新型数据产业集群。今年1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省数据条例,按照要求,全省各市所有公共数据交易要进入设在江苏国际数据港的江苏数交所。
作为数据产品服务流通平台,江苏数交所已整合全省13市交易场所,首创“1+N”运营模式,上架380个数据产品,其中108项地方特色产品已赋能金融、农业等领域。
同时,江苏国际数据港联合中国信通院建成全国首个电池数字护照中心,护航江苏出口锂电池跨境数据安全。
“政策与平台的‘双链协同’,让数据要素真正流动起来。”玄武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志超表示,这一模式精准响应国家“整合共享、开放共用”要求,已吸引国机数科、中节能大数据、苏豪云商、东豪物流、达索系统、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落户,建成30个联合实验室,形成从数据标注、治理到跨境流通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AI大模型+场景共建生态,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2024年,江苏新增公共数据超556.77亿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如何让数据从“资源”变为“资产”?玄武区的答案是以场景应用牵引价值变现。
随着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的集聚,数字中国首批40朵国家行业云中3朵云花落玄武区。其中,“农机云”平台(全国智慧农机数据平台)已接入装有北斗终端的农机超100万台,日均接收处理数据量超6亿条,全球最大的农机物联网已见雏形。
3朵云背后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强支持。江苏国际数据港设有全国首个“玄武大模型工厂”,通过“高质量数据集+算力+模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已孵化公证服务、能源预测等12个行业大模型。江苏28个通过国家备案的生成式大模型中,有7个来自玄武。目前行业头部企业正在陆续进驻,共同打造大模型生态社区。

数据+大模型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推动社会经济加速数字化转型。在农业领域,“神农大模型”基于30亿参数农业语料进行训练,攻克多源数据融合难题,为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及相关决策者提供智能决策;在工业领域,科大讯飞代码大模型与中石油、中海油合作覆盖300多个应用场景;在绿色低碳领域,“GDC国际数碳谷”正极速建设,与清华大学打造全国清洁生产信息化平台,引进国内最具权威碳数据的“天工实验室”,构建碳足迹数据库,助力企业精准降碳。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天工实验室”与蚂蚁数科正式签约,将共建“碳足迹可信数据空间应用”,并与江苏国际数据港一同加速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从“试验田”跃迁“新高地”,锚定三大方向
玄武区数据产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尤为重要。玄武区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推出总额超10亿元的数模贷产品。该产品支持企业利用高质量数据集开发行业大模型,目前已助力跑通高速公路异常事件检测模型等6个项目。
2024年,该区数据产业营收逼近800亿元。站在千亿产业门槛前,玄武区瞄准强化设施互通,打造产业生态,定下三大跃迁方向——基建极,即建设可信数据空间集群,破解数据汇聚壁垒;生态极,推动“数据 +大模型”联动体系,打造高质量数据集基地;产业极,培育数据标杆企业,驱动全行业加速转型。

从破局到赋能,从试验到引领,玄武区以“三链融合”重塑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逻辑,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更以“全链创新”的实践,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探明路径。
新华日报·财经记者 何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