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地评线】听·见|是“特权”还是“特例”?回应质疑才能稳住信任根基

五一假期首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报,已会同相关方面成立调查组,对“肖某事件”涉及的个人和机构进行核查。官方明确表态,标志着舆论持续发酵多日的热点,进入了“查事实、解疑虑”的关键阶段。

起初,公众关注点集中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医生肖某被举报婚外情并遭处理。但真正引爆舆情的,是另一位涉事者董某在教育背景、学术成果、职业路径上的诸多疑问。从本科非医学背景,到以“4+4”模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再到入职权威医院的多个重要科室,董某的求学和执业经历中,有诸多细节与公众熟知的医学培养路径大相径庭。一时间,是“特权”还是“特例”成了热议焦点。

公众之所以敏感,是因为这类问题涉及两个高度关注的领域:教育和医疗。一方面,医学教育素来以选拔严格、周期漫长著称。对大多数学医者而言,从高考入门到临床执业,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久的积累与磨炼。另一方面,医生作为一个高度专业化、责任重大的职业,其培养机制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公众生命安全。此时若有人似乎“绕过常规”,自然会引发“公平是否可感”的讨论。

必须指出,舆论中的疑问,并非一味质疑特定模式的合法性,更不是否定教育探索本身。“4+4”模式作为推动医学人才多元化的一种尝试,在理念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同背景的学生通过补充医学教育进入临床体系,在国际上也有类似经验。但公众关心的是,在这类模式落地过程中,选拔是否公正透明?标准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是否严谨规范?

制度探索可以因地制宜,但规则一定要清晰透明。尤其是当受益者集中于高资源机构、头部岗位时,如果相关过程不公开、不详尽,容易被外界误读为“为少数人量身定制”,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联想。因此,回应关切、厘清疑点,不仅是对个案的负责,也是对整个教育与医疗体系公信力的维护。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场风波的背后,是公众对“看得见的公正”的渴望。一个公平的制度,不仅要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更要在程序上清清楚楚,能够让人信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高度关注教育机会和医疗资源分配的背景下,类似事件更容易引爆情绪,引发共鸣。

如今,国家卫健委已启动调查,这是回应民意的重要一步。但公众需要的不只是一个通报,更希望看到调查结论的权威发布,对关键疑点的合理解释,对程序缺陷的明确修正。唯有如此,才能既让清者自清,也让制度回归应有的公信力。(张洁茹)

责编:陈逸颖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