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垂直化落地,与汽车、电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深度耦合,在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细分场景释放降本增效价值。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下一步将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加快建设工业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同时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作为硬科技第一大所——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落地重庆的第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业,中科摇橹船成立以来,坚持专注解决高精密光电测量“卡脖子”难题,坚持创新研发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瞄准制造业高质量转型需求,走出了一条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硬科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精特新之路。
要做大先做小,瞄准痛点,专注细分领域
当前复杂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生存压力,平均生命周期仅3年,超5年者不足7%,生存危机倒逼传统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之路,聚焦大企业忽视的细分市场,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路径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突破生存困境和推动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从诞生第一天起,中科摇橹船就有清晰的定位:以“光+AI”技术为核心,打通“产业+AI”融合路径。针对制造业电阻点焊焊花飞溅这一行业“老大难”痛点,中科摇橹船联合长安汽车、中国联通开发了世界首(台)套基于5G和硬科技智能相机的焊花飞溅大数据AI总体控制解决方案,有效改善焊花飞溅,显著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工艺。
此外,中科摇橹船率先在国内打破制约Micro LED显示技术大规模商用的其中两大瓶颈,成功研发出Micro LED晶圆巨量转移检测设备。作为行业颠覆性创新成果,该设备的问世或将加快Micro LED显示屏量产进程。

数十年磨一剑, 穷究其理,掌握核心部件
面对工业场景中“看不见、检不准、控不住”三大痛点,中科摇橹船拒绝“短平快”的规模扩张,聚焦递进式技术突破。凭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这两大坚实后盾,中科摇橹船每年将研发预算的37%直接注入客户生产线,有力促进了技术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方案,其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周期仅为11.7个月,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缩短了58%。
截至目前,中科摇橹船通过技术自主突破了一批核心器部件。其3D结构光相机,3D点云成像速度全球最快;3D线激光轮廓相机,实现国产化批量生产,性能参数超越国际巨头;4D光场相机,在国产大飞机挡风玻璃检测、华为手机玻璃盖板检测上得到应用。
通过产业自强,中科摇橹船落地了一批智能感知装备。针对半导体显示行业,其自主研发的Micro-LED晶圆检测装备,突破了光学检测极限值,将检测的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内(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找到一根绣花针),这套装备还被纳入工信部创新产品名录,在显示行业龙头京东方落地应用。
通过啃“硬骨头”,中科摇橹船培育了一批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在新能源领域,中科摇橹船为赛力斯汽车打造了国内首个全链条AI视觉质检系统,覆盖问界汽车产线的360余个检测点位,服务了超过30万汽车用户,1分钟能够完成全车上万个零部件的检测,助力3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

发扬红杉精神,广域结网,构建协同生态
作为专精特新企业,中科摇橹船不断持续创新,多项产品和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中科摇橹船看来,红杉树全球最高,根系虽浅却屹立千年,启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立足细分领域培育不可替代性。
专精特新之路需要“热带雨林”式的生态圈,既有技术,又有市场、有客户、有资本、有政府的宏观政策。“就像一个热带雨林一样,要有阳光雨露,比如政府端的宏观政策或者是资本机构的一些支持;还要有好的土壤,比如上下游的生态合作伙伴。在这个热带雨林里,有参天大树,也有小树苗和飞禽走兽,大家各司其职,使生态效率最大化。”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说。
在“光+AI”的技术体系打造下,中科摇橹船的路越走越稳。下一步,中科摇橹船将持续锚定AI+智能制造、AI+民生安全、AI+生物医疗三大主战场行业,在工业4.0中贡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