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发挥着联动“社会大课堂”、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力量的重要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不仅能充分发挥思政课方向引领优势,同时也充分展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价值。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对推动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组织集体备课,精准统筹教学内容
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在课堂的自发行为,难以保证融入教学内容的精准性,而集体备课是多位教师共同研讨的过程,其“共研”特征和“推广”属性可以提升融入教学内容的精准性。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首先参与主体要开放,坚持“开门备课”,将理论知识扎实的思政课和劳动课教师,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共青团干部和创新创业导师等教师纳入集体备课主体范围,来自不同领域的教师结合各自领域特长共同研讨,也可深入思政课堂协同教学。其次面向对象要精准,坚持“问题导向”,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结合起来,将问题意识贯穿全程,共同研讨在课中设置哪些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实践和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将教学中发现的新问题以课题研究形式纳入集体备课,有效提升融入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劳动教育生硬融入思政课而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再次要衔接教学内容,坚持一体化统筹,低年级与高年级教师共同商讨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衔接,防止各年级融入内容的同质化和同类性,做到劳动教育理论与各门思政课衔接、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实践协同,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协同跟进和反馈各年级学生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统筹完善教学内容。
坚持靶向发力,整合开发教学资源
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一般是以课程教材内容为蓝本,学生作为“被灌输”客体难以在课堂中被劳动教育知识所吸引。整合开发动态鲜活的教学资源代替静态教材知识,将“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体验—感悟式”教学,有效提升劳动教育吸引力。首先是改革创新教学资源,突破教材知识局限,挖掘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元素、探索校园实践教学岗位,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中提升劳动实践的认知程度,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浓厚氛围;挖掘全国尤其是本地劳模人物事迹,提炼劳模故事中的育人价值,推进劳模精神资源课程化,邀请劳模走进课堂分享亲身经历,将鲜活的劳动场景引入思政课堂,有效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其次是打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壁垒,将第二课堂中劳动实践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让思政课理论铸魂优势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资源有效结合形成育人合力,尤其是将寒暑期社会实践和日常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生动教育资源嵌入思政课,在课中完成学生对实践过程的反思和劳动意义的探究。再次是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赋能思政课作用,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虚拟仿真课程体验中心、建立线上人工智能等平台,结合学生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描绘学生“数字画像”给出学生学习实践效果评价,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强化自主学习效果。
确保落地生根,构建长效教学机制
在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和素养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对课堂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对教师教学投入和学生学习效果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指标都会影响教学实效,因此从教师、课程、评价角度构建长效机制,是确保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应然路径。首先是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开创理论铸魂和实践育人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定期组织针对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注重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同时积极为思政课教师与共青团干部、青年典型的双向交流搭建平台,充分融合二者理论指导优势和实践育人作用。其次是做好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顶层设计,突出“课内—课外”优势互补,构建全域协同联动的教学体系,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设置劳动教育元素形成系统知识脉络,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导向,在课外教学中不断加大实践课程模式创新,实施“行走的思政课”“舞台上的思政课”等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以多元视角理解理论知识并付诸行动。最后是健全完善思政课评价指标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运用劳动实践行为记录、成长过程记录、情景模拟测试等方式考量学生对劳动教育知识的掌握运用、在劳动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和效果,同时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建立学生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师生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策略。
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在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思政理论铸魂、劳动实践固本”为双引擎,通过守正创新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机制以保障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建立起“理论+实践”融合育人发展模式,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培养劳动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劳动实践素养,从而实现从专注知识型劳动者向“知能兼备”新时代复合型劳动者发展转变。
欧阳琼芳(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2023sxzz049〉、安徽科技学院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重点课题〈2024cxll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