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全国防灾减灾日|地震时是躲还是跑?走进省内13个设区市安全教育馆来沉浸式体验

交汇点讯 今天(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你想了解安全知识吗?想VR模拟体验一下避难逃生吗?一起走进全省13个设区市的安全教育体验馆、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系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实操演练应急处置技能,筑牢安全防线吧!

江苏地处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下游—南黄海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中东部抗震设防水准最高的地区。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更新时代,逐步出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城乡建设抗震防灾水平需不断提升,社会大众防灾减灾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江苏省抗震防灾科教馆

参观地址:泰州市海陵区天德湖公园内

参观指南:无需预约

图片

江苏省抗震防灾科教馆为全省首家建成运营的以抗震防灾为主题的科教馆,于2019年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泰州揭牌。展区面积约2000平方米,馆内设置了城市抗震、抗震主题秀等5个展区、1个4D影院、1个幻影剧场,共40个展项,其中互动体验展项19个。

展馆综合利用实物模型、平面或立体展示、媒体播放及360度三维全息投影技术、4D立体电影、仿真布景、虚幻捕捉、模拟游戏等高新技术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抗震模拟、地震避险训练、逃生演练、房屋抗震设防和减隔震新技术等内容。

东南大学智慧土木与抗震防灾科普基地

参观地址:南京市江宁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唐仲英抗震防灾实验平台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25-86160275-8001

东南大学智慧土木与抗震防灾科普基地依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专业人才、科研成果和实验平台建设而成。基地展厅分为感知地震厅、结构抗震厅和科学防灾厅三个区域,以抗震防灾科普为主题,融合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先进材料、应急安全等多种研究领域,提供专业、前沿、特色化的建筑抗震科普内容。

图片

科普基地采用激光镭射系统、VR互动座椅、建筑结构模型、减震隔震装置结构检测及监测展品,以及小型振动台演示等,让参观者在情景互动、趣味实验声光电体验中了解抗震防灾相关知识,认识科学防灾的重要意义。

无锡市防震减灾科普馆

参观地址:无锡市滨湖区建筑路301号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0-81823565;0510-82728237

无锡市防震减灾科普馆现有布展面积近150平方米,设有地震体验、地震测报、震害防御等多个展区和体验区,配备了多种多媒体现场演示设备,可以为参观者提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解和地震应急互动演练。

图片

多媒体VR互动体验区利用高科技手段模拟了多样化的地震情景,参观者佩戴VR设备,在多个地震模拟场景中进行答题和“逃生”演练。在工程地震互动体验区,参观者可以参与到“搭建抗震房屋”的互动游戏中,观察不同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差异,学习什么样的建筑设计和材料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

徐州工程学院防震减灾科普馆

参观地址:徐州市云龙区丽水路2号

参观指南:网上预约 https://tmxy.xzit.edu.cn/fzjz/

徐州工程学院防震减灾科普馆是国内首家在高校内设置的以“提升社会地震灾害防御能力”为主题的科普教育类场馆,被评为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2018-2022)、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志愿者站。科普馆总面积3800平方米,核心展厅956平方米,包括序厅、地震地质主题区、地震监测主题区、工程抗震主题区以及灾害减防与科学逃生等区域。

图片

科普馆运用了多种新科技手段,系统科学地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注重突出苏北高烈度设防区的地域特点,重点展示地震成因、地震特征、地震监测预报、工程抗震以及灾害减防与科学逃生等。

常州市恐龙人防灾避险体验馆

参观地址:常州市新北区河海东路60号西北方向40米

参观指南:无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9-81661289

常州市恐龙人防灾避险体验馆以7200平方米的沉浸式安全教育空间,通过“预防教育+场景实践”的创新模式,成为国内首个将防灾教育与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合的示范项目。

场馆创新采用“一米高度”设计理念,通过虚拟现实、智能感应等前沿技术,打造地震、火灾等灾害的拟真场景。在8级地震模拟体验区,儿童可亲身感受灾害发生全过程,系统学习震前预防、震中避险、震后自救的完整知识链。智慧导览系统将复杂的防灾知识转化为互动游戏,使儿童在数字漫游中掌握应急技能。

苏州市民防宣教体验馆

参观地址:苏州市姑苏区民治路238号

参观指南:无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2-65150567

苏州市民防宣教体验馆布展面积4000余平方米,由序厅、民防概况展厅、苏州民防之路展厅、人民防空展厅、惊魂之旅展厅、劫后余生展厅共六个展厅组成。

图片

劫后余生展厅内,设置地震来袭、遭遇火灾、烟雾逃生、灾后街市、紧急救助5个连贯而又震撼的灾害场景。空间设计强调灾害零距离。还原全场景灾害实景互动,倡导以亲身体验的方式,手把手教导救灾技能,切身感受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自救。

南通市竹行街道世家社区科普馆

参观地址:南通市崇川区开发区振兴东路6号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3-85913822

南通市竹行街道世家社区科普馆是唯一一家被认定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23—2027年度)”的社区展馆。室内展厅面积630平方米,其中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面积320平方米,室外活动面积1000平方米。

图片

参观者进入馆内模拟地震屋后,首先观看多媒体短片,学习避震逃生知识,之后由电脑启动震动平台模拟地震震动,参观者需根据室内情况及避震逃生知识选择合理避震位置进行躲藏。

连云港市东海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东海科技馆)

参观地址:连云港市东海县富华东路107号

参观指南:公众号“东海科技馆”预约

图片

东海县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东海科技馆)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主体大楼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其中防震减灾主题展区共1500平方米。

馆内科普资源丰富、展示形式多样、配套设施齐全。防震减灾展区融合地震体验小屋、东海温泉的形成、郯庐断裂带介绍及多种VR体验于一体。

淮安市民防馆

参观地址:淮安市生态文旅区龙江路电视塔一层

参观指南:公众号“淮安市民防馆”预约 联系电话:0517-89731897

淮安市民防馆建筑面积约4860平方米,展馆采用全息、5D、VR等现代高科技展示手段,突出趣味性、互动体验性和知识性,宣传了防空防灾知识和安全防护技能。

防灾减灾展区内,通过台风风力模拟体验、洪灾VR技术、地震场景模拟、震级体验等互动体验方式,科普一系列灾前、灾时、灾后的自救互救知识。

盐城市防震减灾专题馆

参观地址:盐城市盐都区人民南路7号

参观指南:无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5-89901519

图片

盐城市防震减灾专题馆是一座集科普教育、科技体验与防灾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专业展馆,占地面积650平方米,通过六大主题展区系统展示地震科学知识。展馆采用前沿的展示技术和互动体验方式,包含序厅、认识地震、体验地震、科学防震抗震、盐城防震减灾概况等核心展区,共计30件互动展项。

展馆创新运用360度全息投影技术立体呈现地球内部构造和断层运动特征,通过能量球对比装置直观展示地震能量级差,并实时更新全球地震监测数据。此外,展馆特别设置地震逃生模拟训练、应急结绳技巧实操、地震谣言识别等实用防灾技能培训项目,全面提升公众的应急避险能力。

扬州市安全教育馆

参观地址:扬州市广陵区文昌东路9号扬州市民中心科技馆3号楼5层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4-82088305

扬州市安全教育馆包含安全教育展厅、安全应急大讲堂、红十字会生命教育基地,其中安全教育展厅布展面积超1200平方米,以“知危图安 科学防护”为展览主题,分设5大展区、13个主题单元,共计60件展项,覆盖100多个安全知识点。

图片

生活安全展区是全馆的核心展区之一,内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地震、交通、社会、居家、消防6大模块。“地震体验”小屋内可以体验灾害来临时的真实场景,模拟4-6级地震的震感。头顶闪烁的灯光、墙面显示屏上不断崩塌的大楼等模拟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自救互救展区可一站式了解自救互救基础知识。

镇江市防震减灾科普馆

参观地址:镇江市润州区官驸路镇江市地震台内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511-80820516;0511-85572921

镇江防震减灾科普馆室内布展面积550平方米,室外布展面积约4000平方米。室内展厅包含序厅、地震知识、地震体系、镇江震防概况、地震体验等五个主题,通过声光电、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图板、视频播放、多媒体动画、模型演示、交互游戏、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手段,带领参观者开展一场“地震认知”之旅。

宿迁市抗震防灾科教馆

参观地址: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大道3号(宿迁市洋河新区消防救援大队院内)

参观指南:需预约 联系电话:0527-80700029

宿迁市抗震防灾科教馆以向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增强公众防震防灾意识、提升公众震灾自救能力为目的,提供普及性、零起点的科普内容。展馆设置感知地震、抗震科技、防灾行动、地震斜楼四个场馆区域,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场馆建设以“引领、融合、体验、实践”为理念,运用声光电演示、实物实景体验、智能互动等技术,通过真实的场景、趣味的互动和专业的解说,普及抗震防灾知识。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白雪

图片来自江苏省住建厅

责编:刘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