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教育 > 正文
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教育部出台指南:学生作业禁止复制AI生成内容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要求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

指南提出,中小学人工智能“分学段差异化应用”,避免学生过度依赖技术。小学阶段,学生在教师、家长帮助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教师在课内有效开展人机协同教学。初中阶段,教师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指导学生交叉验证生成内容的合理性。高中阶段,学生可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

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也要分学段。指南明确,小学阶段以体验和兴趣培养为主,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互动课程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认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初中阶段注重技术原理的理解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依托项目式学习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高中阶段则聚焦系统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培育。

教育部表示,要通过分层递进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教学,鼓励学生整合物理、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知识,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践项目。

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弱化独立思考能力,指南还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从源头上杜绝“代劳式”使用行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为保障隐私与数据安全,指南严禁师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时输入考试试题、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各中小学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白名单”制度,经严格审核评估,仅允许符合教育场景需求且数据安全合规的工具进入校园使用。教育行政部门将持续强化监管职责,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及传输等处理流程实施动态审查,确保其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要求,切实维护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与合法权益。

教育部表示,两项指南的落地实施,将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推动人工智能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责编:李艳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