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读城·阅读建筑|南京大报恩寺重生为何不是原样复刻?

编者按   建筑、地名、老字号,是刻在城市肌理中的文化基因,是流淌在居民血脉里的历史记忆。由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省有关厅局推出的“江苏读城”行动近日启动,活动从“空间可读、历史可感、文化可触”三个维度,解码城市文化密码,唤醒集体文化认同。新华日报·交汇点即日起推出“江苏读城”专题,开设“阅读建筑”“阅读地名”“阅读老字号”三个系列,在读城中叩问江苏城市文脉,与城市的历史与当下对话,让城市记忆转化为蓬勃的创造力。

在南京中华门城门边,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入口处那本打开的“南京书”,凭借巧妙的镂空借景设计,让参观者能轻松与远处高耸的报恩塔“合影”,已然成为南京在社交平台上十分流行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笔下这句引人入胜的诗句,描绘出南朝时期江南佛教寺庙的兴盛景象。而大报恩寺所在之地,正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的诞生地。这里历史底蕴深厚,历经建初寺、长干寺、天禧寺到大报恩寺的演变,始终是皇家礼佛的圣地。1412年,朱棣为纪念生母,下令在南宋长干寺遗址上重建寺院,赐名“大报恩寺”,寓意“报父母之恩”。三宝太监郑和担任监工,还将航海带回的西方珍稀花卉和树木栽种于此。不过,真正让大报恩寺声名远扬的,当数寺内那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琉璃宝塔。

数字技术还原的琉璃宝塔

这座琉璃宝塔高78.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在明朝,纯手工建造如此庞大的建筑,其难度超乎想象。9层8面的宝塔通体由琉璃烧制而成,建造工艺堪称一绝。10万工匠耗时17年才完成这一“奇迹”。塔上悬挂着 152个风铃,铃声日夜作响;塔内外置144盏长明灯,每日耗油64 斤,昼夜不息。据《金陵大报恩寺塔志》记载,为便于日后修补,建造时每块砖都“一式三份”,一份用于建造,另外两份编号后埋入地下备用。

约翰・尼霍夫绘制的琉璃塔

琉璃宝塔不仅是中国建筑的瑰宝,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1655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来到中国,到达南京后用画作记录下琉璃宝塔的壮观,使其在国际上声名大噪。它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位于法国凡尔赛宫的特里亚农瓷宫、英国皇家园林中的邱园宝塔等建筑都能看到琉璃塔的影子,安徒生还将其写进了《天国花园》。去年,大报恩寺博物馆举办“永不消失的遗产——沉浸式文化遗产创客大赛”,不少外国学生,如来自伦敦大学的 Jamila Kabir 就兴奋地告诉记者:“原来我儿时记忆中的‘瓷塔’就是在这里”。

然而,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大报恩寺不幸倒塌,仅留下塔基与少量琉璃构件。基于2008年的考古成果,2015年,大报恩寺以博物馆的形式在原址重生。

新建的“报恩塔”在规模、形制与长细比上与原塔相似,但采用“玻璃塔”的设计,让不少人感到遗憾。很多人不禁发问:“为什么琉璃宝塔不是原样复刻的?”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兴平介绍,国家文物局及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有明确规定,重大遗址原则上不允许复建历史上已损毁无存的文物古迹,这一规定的核心准则是保护现状、避免二次破坏。他进一步解释:“现代考古技术虽在不断发展,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过去未被重视的材料分析、工艺细节,未来可能成为关键研究对象。贸然复建,不仅可能掩盖遗址原始信息,还可能对遗址造成新的损害。”这一政策旨在为后代保留更多研究可能性,避免因当下认知局限做出不可逆的决策。而且,即便政策允许,大量历史信息的缺失也使得精准复建几乎无法实现。

基于文物保护的最小干扰与可识别原则,东南大学的设计团队制定了“同样地宫,另种塔身;同样先进,另种技术;同样追求,另种精彩”的设计方案。

九层轻质新塔选用先进的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打造。塔翼部分,外挑翼板采用超白玻璃包封,内侧超白玻璃经图案蚀刻、手工上釉、高温烧制、夹胶合片等工艺处理,将当代艺术玻璃工艺与建筑幕墙技术完美融合,呈现出琉光塔影的绝美效果。夜晚,智能控制的 LED 灯光与远程投影相互辉映,再现琉璃佛光的盛景。

这种“举重若轻”的现代设计,虽无法完全重现明代琉璃宝塔的磅礴气势与历史震撼,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公众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人理解了建筑背后的良苦用心——在保护框架下的创新演绎。

如今,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通过多种新颖的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参观者戴上 VR 眼镜,就能沉浸式见证600年前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奇迹再现”;基于文博大模型研发的“博物馆智能馆长”,能随时为参观者提供一对一的问答讲解服务。此外,博物馆通过打造“考古现场 +”课堂,科普考古遗址知识。今年全新推出的“大明点灯人・点灯仪式”,融合了晨钟暮鼓环绕音效、康熙御笔全息题字等多媒体交互元素,搭配真人史诗般的演绎,为参观者打造出沉浸式视听盛宴。来自上海的参观者涂一惠参观后连连感慨:“这是我见过的最具赛博朋克风格,又充满情绪价值的博物馆”。

夜幕降临,塔灯会随着节日、节气、国际日等设计不同的颜色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负责人王文溪表示:“用遗址讲好南京故事,用大报恩塔打造文化符号,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游客的认可,也印证了我们的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从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的一票难求,到“三星堆奇妙夜”的持续火爆,从洛阳城应天门遗址的3D投影秀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国风音乐 live,博物馆夜游正成为传统文化空间的新表达形式。今年五一假期,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推出的“流动的国风盛宴”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既能在白天探寻千年文脉,又能在夜晚欣赏光影传奇,创下该遗址公园夜游的新纪录。当年轻人在古塔下聆听国风音乐、穿着汉服打卡时,正表明当传统文化找到合适的现代表达方式,就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们在古今交融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责编:吴雨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