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南·十二场欢聚》将亮相,当江南文化遇上跨界剧综

江南,是水墨画卷中的烟雨楼台,是文人笔下的诗词歌赋,更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文化符号。如何让传统江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如何以创新形式吸引年轻人走近历史与诗意?514日,由吴江文旅集团联合央华戏剧、大麦等打造的国内首部“戏剧+综艺+实景”跨界文旅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在吴江汾湖高新区举办第四场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其中的短视频综艺项目,并官宣四位短视频综艺总编辑,让观众对剧综的上映更加充满期待。

同里退思园

这部作品以十二场主题“欢聚”串联苏州吴江的文旅资源,从丝绸、古镇、美食到非遗技艺,试图用戏剧的张力与综艺的活力,打破传统文旅表达的边界。记者与央华戏剧创始人,《江南·十二场欢聚》总策划、总导演王可然展开对话,探寻这场“江南实验”背后的创作逻辑与创新之思。

创作溯源:一场始于“垂虹桥”的文化创新

问:您曾策划过多部现象级戏剧作品,这次将舞台延展至文旅实景与综艺镜头之间,为何选择这次跨界?《江南·十二场欢聚》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王可然:去年,我们开启了苏州吴江的采风之旅。起点选在吴江东门外的垂虹桥遗址——这座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的“江南第一长桥”,虽已残断,却仍然矗立,延续着千年的文脉。苏轼、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姜夔、蒋捷等名人,都在垂虹桥留下过诗篇。“小红低唱我吹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著名词章就诞生在这一带。《垂虹桥志》记载的诗词逾千首,甚至有学者考证,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中的长桥原型正是此地。古代文人沿着大运河南来北往,这里成了诗词创作的“物理触发点”,而桥上的离别、雅集、羁旅等场景,承载了中国文人的集体情感记忆。

黎里古镇

循着文脉的轨迹,从垂虹桥出发,我们又陆续走进了吴江的同里古镇、黎里古镇,走到震泽、走到七都,看到了费孝通和他姐姐费达生的事迹,不由得被打动了。费达生是1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女性,从日本留学回来,她放弃了优渥的条件来到开弦弓村兴办实业,成立了村民入股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推动科技下乡、产业下乡,被誉为“中国丝绸之母”。费老写出了大名鼎鼎的《江村经济》,但是他说,姐姐是实际做事情的,行动里面做出来的,自己只是笔杆子里面写出来的。我们了解到的吴江历史上一位位贤达志士,正是这些散落在吴江土地上的文化火种,最终点燃了我们的创作决心。亲历吴江后才真正明白,这里的文化底蕴远非“小桥流水”的江南意象所能涵盖。

问:吴江这片土地最触动您的是什么?

王可然:在吴江,我发现了广阔且与大众情感相连的国风传统和传承。可以说,吴江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活态的文明传承图景。这里既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盛泽丝绸,延续着衣冠华夏的荣光,又有“四碗茶”里升腾的人间至味;既孕育了计成大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哲学,更传承着从垂虹桥出发的士人们的家国天下精神。正是这些“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恰恰最打动我,让人们能感受、可触摸、被感染。

环长漾田园风光

这些文化基因,依然鲜活地流淌在当代吴江人的身上——他们从容坚韧的生活态度,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本真模样”。在吴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千里江山图》长卷里的长桥,还能看到江南文化从古至今的衍生和发展。当代,这里诞生出恒力、盛虹两个“世界500强”,延伸出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吴江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既承载着江南水乡的传统基因,也是人文和经济共生激荡的地方。于是我们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戏剧的叙事逻辑和综艺的互动形式,把江南的“魂”提炼出来?

文化转译:解码“衣食住行”沉淀的文明史诗

问:江南文化厚重且抽象,如何通过现代媒介将其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听体验?

王可然:最近,我们主创团队尝试着把千古文人在垂虹桥、在吴江留下的诗句“喂”给了DeepSeek,收获了一篇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歌词——这恰恰证明,文化传承需要“转译”。

如何做好“转译”?这一次,我们开创了“戏剧+综艺+实景”的跨界叙事,全面串联起吴江“衣食住行”等文旅资源,通过年轻化表达,让更多人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发布会4.0现场

《江南·十二场欢聚》选手报名通道自从2月底开通以来,报名非常踊跃,不仅覆盖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还吸引了来自美国、墨西哥等国际学子热情加入。在吴江,他们将近距离体验“国风传承 ·江南门生”的一场场“欢聚”。

具体来说,接下来的这段时间,评委团将进行严谨细致的筛选,最终定下参与剧综录制的人选。今年6月起,来自全国各地的素人演员,将在吴江开展为期数个月的学习。张凯丽、何赛飞等资深表演艺术家将担任“班主任”,选手们将在艺术家和文化导师的指导下,进行12场趣味教学,实现文化品德、法律思政、艺术审美、民俗劳作、声台形表等全方位素养的提升。经过12轮考核,将由脱颖而出的36位“新时代新质学习型演员”参与到后续的影视、网剧、戏剧项目中。

明年年初,《江南·十二场欢聚》戏剧也将与观众见面,将绵延千年的文化故事转化为舞台上的诗性表达。

问:《江南·十二场欢聚》的创新架构如何突破传统文化表达的固有模式?在保持文化深度与大众娱乐性之间,如何实现有机统一?

王可然:我们的宗旨,是立足吴江,展现江南。江南是一项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这是我们千年来的文脉传承,在历史名人志士的践行下,如何让当代的每个普通人奔赴更好的生活?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文化根脉的当代诠释,项目以吴江为基点,重新解码江南这一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江南·十二场欢聚》正是搭建这样一座桥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当下触摸文明积淀的温度。

其次,我们要做好乡土美学的现代转译。我们重新定义了“乡土”概念。费老的乡土中国,是一种生存状态。我理解的乡土,需要有活力和生存空间。在当代诠释,它其实是充满生命力的文化空间,以吴江“四碗茶”为例,这项延续数百年的习俗,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契合现代健康生活理念,提醒我们可以通过仪式化的美学呈现,让传统饮食文化焕发新生。

此外,江南文化还是生活智慧的体系化表达。江南园林的演变历程颇具启示。从初始功能的挡风遮雨,演进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实践,我们的项目正是借鉴这种“由实入虚”的智慧,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承的生活方式。

跨界叙事:让江南文化激发“价值共生”产业链

问:这部剧综将有望在哪些方面带来产业模式的突破?

王可然:我们有个打算,这个项目不仅是内容产品,更要打造成一个可嫁接、可衍生的文化产业创新模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在吴江,一座座精巧的江南古建,一家家鲜活的非遗场馆以及一幕幕地道的生活场景,都将成为我们综艺的拍摄地。我们将深度绑定吴江“衣食住行”文旅资源,通过强网感叙事将蚕桑劳作、辣酱制作等特色场景转化为戏剧化任务。我们的合作模式是“内容引流+在地转化”——观众在节目中看到的蚕桑文化体验馆、运河民宿等场景,现实中均可预约体验。

同时,还将以1分钟的“短剧式真人秀”呈现素人选手从传统技艺体验到戏剧表演进阶的全过程,开创“微综引流-实景打卡”的文旅消费闭环。

未来我们还想做更多的衍生产品,比如文创产品、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联名款等;更长远的目标,我们想打造“可复制的文化IP模型”。例如,通过剧综积累的用户数据,未来可以开发定制化旅游路线,或者将节目中的戏剧桥段转化为线下沉浸式演出。

问:这种模式对传统文旅行业是否意味着一种颠覆?

王可然:不是颠覆,而是“唤醒”。许多文旅资源像沉睡的宝藏,需要一把钥匙。比如吴江的丝绸企业过去以生产和销售,现在,我们可以将“车间”变成“剧场”,让游客理解这背后“一寸丝绸一寸光阴”的匠心。这种转变不是靠一部剧综完成的,但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的方法我们尝试了很多。比如,《江南·十二场欢聚》综艺开播时,同步亮相的还有衍生音乐综艺《声音地图》。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团队将收集吴江的机杼声、评弹声、浣衣声等真实的生活声音,最终形成4首极具江南特色的原创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将特别推出短视频综艺,启用“平民化”的大学生导演班底,他们将在长视频综艺的录制过程中,用新生代的独特视角去记录选手们在节目中的精彩瞬间。150位创作者围绕《江南·十二场欢聚》节目“选手”“班主任”等核心内容,每人拍摄一分钟短片。没有总导演,只有一个“总编辑部”提出每日主题词,所有内容由创作者自导自演自剪,再交由编辑部审核。最终构成的是一幅由150种视角拼贴出的江南图景,一次由内容共振而生的时代图谱。

俯瞰苏州湾

当然,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核心始终是“人”:人的情感、人的记忆、人与土地的羁绊。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江南文化的DNA终将展开它的全新表达。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高利平

责编:吴雨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