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近年来,江苏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专门规范地震预警工作的地方性法规、首创海洋地震监测新模式、实现秒级地震预警能力……2025年5月12日至18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记者走进江苏地震预警的“中枢神经系统”——江苏省地震局,探访具有江苏特色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工作。

地震预警从“全面铺开”到“精准定制”
在省地震局预警信息发布大厅,1米多高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上,正跳动着地震监测的实时数据。地震来时,它会发出图像和声音警报,上方的红、橙、黄、蓝4个警报灯会亮起,对应不同等级的地震预警。
“橙色预警时,说明地震预估烈度到了5度及以上,其实就属于大多数人都有感的范围了,这时候预警终端会发出警报声,需要采取避险措施。”江苏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工程师王琛介绍。目前,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在省内已部署了近300台,主要安装在政府和有关部门,50余所学校,医院、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燃气企业等。
办公桌上摆放的一台电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不是一台普通的电话机,而是一套为轨道交通行业等指挥调度场所打造的“预警+可视电话”终端,正在24小时运转。当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时,系统会立即发出报警,显示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倒计时、震中距离、预警震级、预估烈度及避险提示等内容,帮助调度人员快速判断险情。这是江苏省地震局为轨道交通行业量身定制的预警服务。
2024年4月,远在千里之外的台湾花莲发生7.3级地震时,江苏某企业生产线因“轻微震动”导致生产线自动停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高精尖制造业对震动敏感的行业特点,江苏省地震局开展技术创新,拓展预警信息服务的行业应用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服务。
从轨道交通到文物古建,从高精尖企业到海上风电平台,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科技力量正改变着防灾减灾的格局。“我们也在为文物管理部门提供针对古建筑等的微振动监测及结构健康评估服务,旨在更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效果和社会服务能力。”王琛说。

预警速报从“分钟”到“秒”级
地震预警,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发出的紧急警报,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远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给地震波尚未到达地区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提前应对时间。江苏省人口密集、产业集聚,每提前一秒的预警都可能挽救更多生命、挽回更多经济损失。
“自2021年5月起,中国地震预警网已成功处理4.0级以上地震200余次,平均而言,从地震发生到发出首报信息,仅需7.4秒。”王琛介绍,依托国家和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江苏省已实现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跨越。

2024年9月18日,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江苏多地有震感。“30秒后地震波到达”,在江苏南京的市民,当即通过“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收到了“预估烈度2度,有感,请勿惊慌”的地震预警。同时,部署在南京的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也发布了预警信息。
作为全国首批上线公测的微信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平台之一,“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于去年7月开始为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目前用户数近30万。公众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搜索“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小程序或扫描二维码,设置关注地点,接收微信预警信息。
2025年初,江苏已完成13个设区市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的示范性部署,同时持续推进大众新媒体建设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系统。目前,依托区县应急广播平台和有线电视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内完成技术测试并面向省内用户提供服务,届时,应急广播、有线电视、预警终端、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皆可为江苏省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记者 王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