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过,龙坞茶镇的春茶才算正式落下帷幕。
实际上,古人对春茶的追捧,丝毫不逊于今人。早在盛唐,茶农们便深谙“留得青山在,方有茶香来”之道,只采春茶,秋冬茶一律留养。“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追春茶”这件事,从古至今,茶人们一直乐此不疲。
龙坞茶镇地处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是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茶园面积1.6万方,近七成的西湖龙井茶产自于此,有着“千年茶镇、万担茶乡”之美誉——这片被茶香浸润的土地,正以春茶为笔,描绘着一幅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茶山来信:一叶知春 茶人的耕耘与坚守
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象,清明前后的龙坞,呈现一幅怎样的景象?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龙坞的茶园早已热闹起来。茶农们头戴斗笠、身背竹篓,穿梭在一垄垄茶树间。他们的手指如灵动的音符,在嫩绿的茶芽间跳跃,熟练地采摘着那饱含春日精华的“两叶一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葛维冬,便是这其中一员。
1970年,葛维冬出生在龙门坎村一户普通的茶农家庭。幼时起便与父母一起上山采茶,在茶香中长大:“我从小就喜欢茶,更喜欢炒茶,从没想过走出茶山,从事别的职业,好像炒茶就是命中注定的事。”
他称,春茶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更在于其稀缺性。春茶的采摘期较短,通常只有一个月左右。过了这个时间,茶叶的品质就会逐渐下降。因此,春茶的产量有限,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手工茶更是如此。“我希望把炒茶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手工茶,了解西湖龙井。”
葛维冬作为龙坞4000户茶农的一道缩影,不仅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手工炒茶,更是收了12个徒弟,想把“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近些年,得益于“中国最美茶镇”的精心打造,龙坞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出谋生的“茶二代”回归故土,葛维冬徒弟朱家栋便是如此。
炒茶很苦,也需要耐得住寂寞,这是龙坞茶人的共识。朱家栋坦言,大多数“茶二代”的想法简单而纯粹:“只有亲手炒制茶叶,真正领悟制茶精髓,才能把茶卖得更好。”正是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坚守,让茶香在龙坞的上空袅袅飘散,历久弥新。

茶旅来信:山水为笺 茶山的传承与烟火
亲爱的旅人,若您问,龙坞的茶香还能酿出什么滋味?答案藏在茶旅共融的诗意之中。
清晨,您可踏着露水走进茶园,跟着茶农采摘一芽两叶;晌午,在百年茶屋里学炒茶,听老师傅讲“七分火候三分手”的奥秘;傍晚,住进山顶民宿,推窗见茶山云海,枕着《茶经》入眠。
龙坞茶镇的春天,是茶香与艺术交织的盛宴。长埭村作为龙坞茶镇的“艺术心脏”,凭借毗邻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地理优势,聚集了240多位艺术家,他们将茶山视为灵感之源,在茶园中创作雕塑、装置艺术,甚至将废弃的农房改造成陶艺工坊、皮具工作室。白桦崊手作园内,陶艺家阿良的窑炉昼夜不息,游客可亲手拉坯、烧制茶器;茶海露营基地里,年轻人在星空下煮茶、听民谣,茶香与音乐共舞。
随着游客日益增多,充满创意的龙坞人把茶文化玩出了新花样:茶山里藏着“茶谜长廊”,扫码答题赢茶礼。更绝的是“龙坞茶宴”——茶叶入菜,龙井虾仁、茶香排骨,连米饭都用茶汁蒸煮,让老饕们惊呼“舌尖上的非遗”。
作为龙坞发展的见证人,葛维冬家的住房条件不断改善,从最初的土坯房,到后来的砖瓦房,再到如今的小洋楼,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龙井茶名气越来越大,游人也越来越多,村里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如今的龙坞,茶园是舞台,游客是主角。茶农们开起茶空间,教城里人体验“宋式点茶”;大学生创客团队打造“茶园剧本杀”,游客化身茶商,在斗茶比拼中读懂产业风云。去年,一位上海游客留言:“在这里,我买到了比茶叶更珍贵的东西——一种慢下来的生活。”
茶业来信:茶链新生,龙坞的破局与远见
亲爱的伙伴,当您翻开这封信时,龙坞正站在新起点,以“链式思维”擘画未来。
近日,“西湖链链看”——龙坞民宿消费提振专场活动暨转塘文旅经济促进大会在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召开。会上,转塘街道依托“离尘不离城、见繁花亦见繁华”的地理优势,特别推出“七颜塘诗”文旅项目,根据63个特色文旅点位,打造7种颜色代表的7条“疗愈+”特色主题路线——这意味着,转塘正将“诗意”融入全域旅游,文旅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会场外,转塘街道构建了“线下体验+线上直播+品牌联名”的立体化营销体系。以龙坞茶镇何家村为例,今年3月,头部主播董宇辉踏进何家村,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制茶流程,感受“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魅力,一句“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引得无数共鸣,仅3小时,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
“从茶中来,到茶中去。”在茶品牌打造方面,自2001年起,转塘街道就通过划区定界、全程防伪保护和商标标识保护三重举措,守护“西湖龙井”的品牌价值。在茶艺传承上,自2020年起,西湖区为传承非遗制茶技艺,开办龙井茶培训班,邀请大师级匠人现场授课,以“手把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推动手工炒制技艺的“传帮带”。
在共富的道路上,转塘街道将继续发挥 “龙坞茶镇共富联合体” 的作用,带动周边村社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春茶来信,写满泥土的芬芳与时代的回响。从“一叶兴百业”到“一链富万村”,龙坞的故事印证着: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每一片茶叶的厚度里,藏在每一次产业迭代的创新里,更藏在每一位共富同行者携手向前的勇气中。(通讯员 蒋涵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