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5月17日,江苏省第八届高校BIM装配式大赛开幕式暨土木工程专业转型发展与课程思政建设论坛在南京工业大学举办。30余位来自省内外土木工程专业与行业的专家,全省19所高校的81支参赛队、242余名参赛师生等齐聚一堂,共同就当前土木工程与建筑建造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现状与未来展开交流研讨。


分享中,钱七虎院士首先强调“过去、现在和未来,土木工程都是一个伟大的学科”,并指出“土木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信息化,即数字化和智能化”。他表示,加快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业转型升级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数字化技术与土木工程传统建造业的融合水平尚远未达到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要求。转型后的土木工程学科将是传统土木工程技术和土木信息工程技术和机器人在内的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融合学科。其基础知识除了力学、建筑结构、材料外,还应包括土木工程活动中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表达和分析的知识和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等。其专业知识则覆盖土木工程建造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程勘察和测量、规划和设计、建造施工和健康管理等以及相应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

产业升级催生建筑发展新范式,时代需求倒逼专业培养再革新。新形势下,作为传统工科专业的代表,土木工程教育应如何主动识变应变、积极作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东对此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智能建造、BIM技术等硬核技能,更需铸就“思想韧性”——这种韧性既是对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更是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定力。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作为首批江苏省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将深化推动 BIM 技术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构建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架构,通过课程思政与土木工程专业转型的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手握智能工具、心怀国之大者”的新工科人才。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曙光提出,土木工程不仅是技术的载体,更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在以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不仅需回应技术变革需求,更需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突破传统边界,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的生态体系。以高校BIM装配式大赛为支点撬动专业改革,以思政为灵魂铸就育人底色,为培养更多“懂技术、精管理、善创新、有情怀”的新时代建筑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开幕式上,东南大学土木学院院长郭彤介绍了高校BIM装配式大赛的创办背景、意义、目标以及本次赛事的特色赛项设置。他表示,大赛的持续举办旨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团队协作和工程实践能力,推进高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以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与智能建造深度融合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数字设计—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的完整能力培养链。

新华日报社新华传媒智库主任丁晓斌从“校企媒”协同联动的角度提出,高校是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媒体是技术落地的“加速器”,而企业则是实践应用的“主战场”。以匠心致初心,三力同行,一要共建平台,打造产学研协同“生态圈”;二要深耕内容,擦亮建筑建造课程思政“金名片”;三要聚焦前沿,勇攀绿色智能“新高地”。

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秘书长卢红标表示,新时代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既要夯实传统工程基础,又要注重提升数字化思维,新时代土木工程人才既要掌握专业技术,又要具备跨学科视野。土木工程专业的转型需把握“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多学科协同育人,促进“学科融合”;二是坚持多源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三是坚持多方位协同育人,促进“德教融合”。

在活动的主题报告环节,主办方还邀请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仁贵,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冯鹏分别作交流发言。其间,王仁贵重点以张靖皋长江大桥的设计与施工为案例,详细解析了大桥结构体系与关键部件的创新创造。冯鹏则从未来工程系统的角度,分享了“更智能、更宽广”的预期观点以及以数据为核心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建造概念。

就当前BIM技术在现实建筑建造中的实际应用,中核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赵云介绍,中核华兴作为建筑行业“国家队”,近年来不断深耕智能建造,已发展成为“全球核电建造领跑者”,形成了涵盖建筑业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公司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工大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平台,开展核电站模块化建造、装配式核设施等前沿课题攻关,培养出了一大批掌握BIM+核级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中建科工集团华东大区总工程师张耀林生动阐释了BIM技术撬动产业升级的“数字杠杆”作用发挥:在设计阶段,BIM是创新的“孵化器”通过BIM技术构建1:1地形数字模型,可将空间误差控制在5厘米以内。在制造阶段,BIM是智能生产的“指挥棒”。通过BIM模型自动拆解构件的加工数据,较传统工艺可缩短50%制造周期。在施工与运维阶段,BIM是智慧管理的“神经网”。将BIM模型与物联网设备实时联动,并将设备巡检、能耗监测等数据自动关联模型节点,可实现全过程工期管理。

据了解,江苏省高校 BIM 装配式大赛自2018年从东南大学开启,从首届25所院校、57支队伍、300多参赛师生到第七届32所高校,参赛人数800余人,总参赛人数已超过4000人,已逐步成为我省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和推动建造领域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平台。紧扣住建部提出的“到2035年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本届大赛设置了“BIM数字化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技术创新应用”等特色赛项。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笪颖
通讯员 李晓
摄影 封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