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推荐 > 正文
博物馆日文物都“活了”?AI让文化收获真正“能带走”

逛博物馆前AI就帮你规划好参观路线,AI技术唤醒秦简和千年编钟;镇馆之宝在哪里是啥来历,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AI跟随你的参观脚步贴身爆料……5月18日是2025“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而随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AI正在越来越丝滑地成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鲜活纽带。

逛博物馆AI成万能“文物搭子”

五一假期刚过,端午假期将至,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看到,很多人晒出自己五一期间的博物馆“奇妙之旅”,有南京博物院等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知名博物馆,也有不少小众单体的地区博物馆等,大多博主是带娃去感受一番历史气息和文化传承,也有网友们纷纷留言表示端午也要去打卡。

社交平台上AI逛博物馆笔记很多。

记者在一些AI智能体搜索发现,如今AI几乎已经可以成为逛博物馆的全能助手。比如在手机上用WPS灵犀搜索南京博物院参观,屏幕上就跳出从逛展前的天气、合适衣物、携带用品、预约通道等等“保姆式”提示,还会建议观展路线和一些必打卡的展品介绍等等。

如何逛博物馆看文物,WPS灵犀直接给带娃家长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位小学生家长在社交平台也晒出了自己靠AI带娃逛展的经历:“上回带7岁的女儿逛博物馆,我俩像无头苍蝇:她吵着看恐龙,我想带她看陶俑,最后哪边都没看明白;她追着青铜器问—‘妈妈这个鼎为什么三条腿’,我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最后只能翻手机查,她却早跑远了”。而这次“AI帮了我不少忙。进馆前,就在手机用WPS灵犀帮我生成了“趣味+知识”平衡路线,进入书画展区,娃就被清明上河图吸引了,我点开AI的“拍照”功能,对着书画拍了张照,三秒不到就弹出了讲解。”

拍一拍文物就能听AI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AI也正在成为老师们的历史助教。在中学教历史的夏老师告诉记者,自己经常建议学生假期出去时随身用手机AI探索博物馆,可以更加高效地深化历史学习,还能围绕特定主题深度探索,边逛边看,真正实现参观实践与历史课堂的有机联动,让文物“活”成课本外的生动教材。

用AI唤醒秦简和千年编钟

除了成为逛馆的贴身“搭子”,AI也在让更多文物通过数智化“活起来”。腾讯方面最新数据显示,“繁星计划”自2024年9月落地湖北以来,该省60余家博物馆入驻了探元平台,建成标准化数字文物库60余个;恩施、随州等多家博物馆上线微信小程序,集成了导览、3D文物展示等功能;百件“荆楚瑰宝”完成高精度三维建模,文物数字化正在从“保存”向“活化”跨越。

记者体验也发现,依托“一物一码”的创新设计,现在我们可以用手机扫描数智书文物登记卡二维码,一键进入,可以听到青铜器、漆器等文物的“数字自述”——三维动态模型跃然屏上,AI讲解娓娓道来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千年文明在指尖流转重生。

扫描文物二维码,进入“探元平台”,查看3D模型,查询文物百科

在利用云渲染与AI交互技术打造的AI云展厅,观众还可与文物实时互动——轻触屏幕,曾侯乙编钟奏响千年礼乐;与AI对话,解锁云梦睡虎地秦简背后的历史密码。

此外,现在在北京中轴线展厅、北京腾讯总部大楼、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县博物馆等地的“繁星时光邮筒”,公众还可手写或生成数字家书,通过AR 技术“穿越”至文物历史场景,体验“古今对话”。

【多说一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逛博物馆成称为沉浸式疗愈之旅,可以抚慰心灵。近年来,国内各大博物馆通过走亲民化、年轻化路线也在实现快速破圈,文博游跻身热门出游主题。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等都是游客青睐的博物馆。此前一份文旅报告显示,与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有关的博物馆,也在逐渐开始吸引年轻人参观打卡,其中南京云锦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等博物馆的打卡游客中,30岁以下的年轻游客占比超过了50%。

AI正在成为以文促旅的重要引擎。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表示,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以科技之力降低文化参与门槛,推动文博资源从“专业守护”走向“全民共享”,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共创者”。

WPS灵犀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在博物馆场景中,AI以“0障碍”打造信息通途,“有温度”陪伴逛馆,甚至能“沉淀设计”一键生成手抄报素材框架方便带着任务观展的学生人群“交作业”,既保留知识脉络又赋予创意空间,让文化收获真正“能带走”。所以,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功能实现,更在于让文物的厚重与用户的创意轻松碰撞,让每一次博物馆之行,都成为文化与个人表达深度共鸣的旅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晓风

责编:陈凌天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